学佛,诵经读错读漏字,会背因果吗3个故
学佛,是不是一个字都不能错?错了会怎样?有人说会“背因果”。佛语说,如是因如是果。有人说,在野狐禅的故事中,就是因为一字之差,讲经说法的法师落得世野狐身。因此,遇到佛相关的,一个字都不能错,错了要“背因果”。如果这样,谁还敢学佛,谁还会去学佛?学习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出了错字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找到了我们熟悉的3个关于诵经读错字的公案,具体分析一下,什么是如是因,如是果。“野狐禅”的公案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他在说法的时候,有个老人经常来听法,听完了也就随着大众离开。有一天,这老人听完经却不离开,百丈禅师就问“站在那儿是什么人呢?”老人就说,他自己过去在迦叶佛的时代,曾经住在这座山,在此讲经说法。有学生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他回答:“不落因果。”结果就因为这一句话,世都是野狐狸。他问百丈禅师:“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老人听后开悟,终得解脱野狐身。初读这个公案,我们发现老人的答案与百丈禅师只是一字之差,一字之差,不能算什么大错误,但是结局却很震撼,整整世的野狐身。仔细分析,犯错的人,是讲法的法师。讲法的法师,并不是普通的学生。老师讲错了,能够影响很多人,影响是很大的,这是落野狐身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分析,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佛说,一切皆有因果,谁也逃不过。不会因为是修行人,就能脱离这个因果定律的。也就是说,讲法的法师,在基本定律上错了。这是落野狐身的重要原因之二。因此,这个公案不是一个字的问题,问题在于那是传播佛法的人,其次在于,那是关键的一个字,就像“是”和“否”也是一字之差呀,完全却截然相反!戚继光诵经超度的公案戚继光为明朝大将,信奉佛法,常诵《金刚经》。有一天,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阵亡士兵托梦给戚继光:“希望请将军为我诵金刚经一卷。”戚继光承诺之后,第二天就为这位士兵诵读了《金刚经》。但是,士兵却托梦来说,戚将军念的《金刚经》多了两个字——“不用”,功德不圆满,只得到一半的功德。戚继光追忆,才想到夫人在他诵经时曾送来茶饼,他挥手示意“不用”。恍然大悟之后,清晨再次持诵《金刚经》。当天晚上,士兵前来致谢:“承蒙大恩,我已获得超度。”初读这个公案,我们只看到戚将军多了两个字“不用”。《金刚经》全文字,按我们普通人的想法来说,多了2个字,错的比率并不高,却要完全重来一遍。但是仔细分析,学佛讲修心,讲究一心不乱,至诚恭敬。戚将军却在诵经过程中“动心”了。而且这个心还动的有点远,不仅看到了夫人和茶点,还有自己内心的回应“不用”。由此,这个公案已经不是多了两个字的问题,而是走神了,起心动念不如法。“唵嘛呢叭咪牛”的公案老山村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婆婆,丈夫和儿子都过世了,只剩自己,她向人寻找解脱。终于得到高人指点,教她念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但是她把咒语记错了,念成“唵嘛呢叭咪牛”。婆婆勤练咒语的同时,准备了两个碗一个碗放黄豆,另一个碗空着。每念句咒语把一粒黄豆丢到空碗里。这样,一念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已经不必丢黄豆,只要念起“唵嘛呢叭咪牛”黄豆自己就从一个碗跳另一个碗。一位僧人路过这里,看见座茅屋四周放射著金色佛光。他非常震惊:“我走过这么多的名寺古刹,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光明,这里一定住了高僧大德。”僧人走进小茅屋,原来是一位孤老的老婆婆。僧人说:“您住在这么荒凉的大山里,不觉得孤独吗?”老婆婆说:“不会啊,我在这里修行,很好。”僧人问:“您修行什么啊”老婆婆说:“我只会念这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僧人听后,不禁说:“婆婆您念错字应该是:唵嘛呢叭咪吽,不是唵嘛呢叭咪牛”老婆婆听后,认为三十多年的功夫都白费了。僧人告辞迳自走了。婆婆坐桌前照僧人教的“唵嘛呢叭咪吽”重新念起来,碗里的黄豆不再跳跃。僧人走远,看屋片黑暗已不见先前赫赫光明,於是赶紧又走回去,对婆婆说:“我刚才教的唵嘛呢叭咪吽是玩笑,您该照原来的念才对啊。”婆婆高兴跪谢说:“谢天谢地,我还以为三十多年的功夫白做了!”僧人走后,婆婆继续念“唵嘛呢叭咪牛”,黄豆继续又跳起来。僧走远了,看见茅屋的佛光比之前更加光亮。这个公案,婆婆虽然读错了字,却一心志诚。因此,婆婆种下如是因,得到如是果,得到了圆满的修行。重要的在心,而不在字。佛说,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是一定在的,但一定是某个确定的因,造成了某个确定的果。就像种了枣树长不出槐花,种的豆子也长不出西瓜。学佛重在心,而不在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12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对于抗帕金森病药物金刚烷胺您了解多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