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心经》全书仅有两百六十多个字,却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就是说,尽管这本经书的字数不多,但其经文却是字字珠机,道出了佛法的精髓,经中的很多概念如“色”、“空”、“五蕴”、“观自在”“自在”等,都被其它的经典多次引用。佛讲法图因此,《心经》在佛教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心经》一书,才是历代以来高僧大德们重点诠释的经典之一。在这些诠释中,有些人认为经中的咒言部分,即大明咒,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也有人认为“观自在”才经中的重中之重。有些人甚至认为全书的重点与核心其实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当然,这些诠释并不没有错,因为每一个读经的角度不同,所诠释的重肯定也会不一样。佛像但是,不管以怎样的角度,我个人为认为,把全书当成一个整体很重要,尤其是像《心经》这样一精简得不再简的经书,更不能拆分来解读,否则,很容易只见树叶不见森林,难以理解与领悟经中的精髓,更不可能找到解开结尾处咒言的密码。那么,《心经》中的咒言,即大明咒,解读密码是什么?其实在《心经》之中,大明咒的解读密码,就在经中,也就是说经中所提出的那几个概念。为什么如此说呢?观音菩萨像因为纵观全文,大明咒不过是对于前文的总结而已,并没有太多的秘密,更准确的说,大明咒就是一段颂词,是给理解前面经文的修行者的颂词。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前面的经文,那么,你就无法领会经书结尾处所说的咒言,即大明咒,换句话说,没有前面经文的铺垫,也就没有后边所谓的大明咒,即: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因此,解开大明咒的密码,其实就是要彻底的了悟经文中的“色”、“空”、“五蕴”、“观自在”等这些概念,退一步的说,连这几个概念都理解不了的话,又怎么可能理解佛或菩萨所讲的咒言呢?佛像其实所谓的“色”,指的并不是美好的东西或者美色、颜色等,而是指一切能够感知到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包括你我、人类、山川、大河等这些存在都属于色的范畴。而“空”,说的是一切存在,都是无常的,虚而不实的,这些存在无时不刻都处于流转当中,有生有灭,方生方灭,没有哪一个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才说色即是空,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本心产生的幻象。佛寺“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在“五蕴”之中,只有色蕴是现象,另外四蕴都是由色蕴引起的感知或感受。“观自在”,所谓的“观”讲的是一种修行法门,即观照。这种观强调的由外而内,最终“观”到“无我”,观到一切都“空”,即一切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由此来达到不住于心、不执于一切幻象的目的。“自在”,《心经》中的自在,指的是没有束缚,即无得无碍,一个人只有不住心,不执相(一切存在),才能够不被幻象所缚,也就是说,假如你还“有我”,还有“我执”,还住于这本心所生的虚幻之象,那你就是不是“自在”,而是“自缚”。佛寺因此,在《心经》中,如果你不能够彻底的理解这些概念的话,是不可能理解得了经中结尾处的咒言的,即大明咒,因为这些概念就是解大明咒的密码。很多人之所解读不了咒言,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执于咒言上的文字,并试图从字面上去理解,因此,才越解越迷悟,越解越神秘,不得究竟。其实所谓的“咒言”,在佛教中,就是真言和总持的意思,世人之所以把“咒”神秘化,真正的原因,就是思维颠倒,无法正确的理解佛所说的这些概念罢了。因为有太多的人,往往不愿意去学、去思考这些基础的概念,而直接以世间的知识去解这些“咒言”,这种倒本为末的方法,当然解读不了佛或菩萨所讲的“咒”。佛寺因此,对于《心经》中大明咒而言,若是你不能理解经文中前面所讲的这些概念,是根本不可能真的理解后边的大明咒的。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1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