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初春季节,万物复苏,湿度和温度使人感觉舒适,但也是病毒繁殖的时期,学生年后回到学校,气候合适及大量人群聚集,是传染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手足口病。开学后不少幼儿园的小孩在晨检时发现口腔出现疱疹,来医院检查是否手足口病,是否需要隔离。不少一部分小孩只是口腔出现疱疹,无发热,手足及臀部未见皮疹,临床只能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亦需要在家中隔离14天,家属不禁询问,小孩既然不是手足口病,为何还要隔离?在这里我科普一下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在第8版《儿科学》的上呼吸道感染章节中介绍,这是一种特殊类型呼吸道感染,为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所致,严重病例反复高热1周,非传染病,不需报传染病卡。而手足口病在《儿科学》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章节中介绍,与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同一章节,属于乙类传染病,需要报传染病卡。

在前面的文章中《为何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还会得手足口病呢?》曾有介绍,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6及肠道EV-71病毒所致。同一种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何有两种临床表现呢?其实这是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及毒力、小孩的免疫功能有关。

我曾接诊一个家庭中三个小孩,他们的不同发病症状,很好说明情况。第一个就诊小孩是大姐姐5岁,幼儿园发现口腔疱疹来就诊,但一直无发热,查肠道EV-71病毒阴性,予以抗病毒治疗3天,嘱复诊,第4天复诊时口腔疱疹已消失,一直无手足及臀部皮疹,诊断“疱疹性咽峡炎”,同时带来第二个小孩3岁妹妹,发热伴食欲下降1天来就诊,口腔咽喉部可见多发性疱疹,查肠道EV-71抗体阴性,细菌感染指标CRP升高,予以抗细菌及抗病毒感染治疗,次日妹妹发热消退,再次复诊时,发现手足及臀部出现少量皮疹,诊断“手足口病”。一周后,家长带来最小的8月弟弟,发热伴手足、臀部皮疹1天,亦查EV-71抗体阴性,CRP明显升高,口服退热剂仍有持续高热,拒食,予以收入“手足口病”病房住院治疗。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大于3岁小孩多为轻症病例,不一定出现典型皮疹,所以疱疹性咽峡炎亦可看作无皮疹类型手足口病,因此也需要隔离治疗。

黄少敏工作室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