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与预防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好发于春夏季,较为常见。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流延、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破溃后可见小溃疡,疱疹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1周左右可自愈。 病因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也可致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流行病学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相似,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均为5月份开始上升,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数高于手足口病,为手足口病发病数的1.7倍,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聚集性病例易发生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故发病初期即有传染性。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均可排出病毒,发病第1周病毒排出达高峰,呼吸道排毒可持续1~3周,而粪便可长达2~3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接触传播 可因为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黏膜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造成传播。 好发人群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6岁以下儿童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容易感染发病。 症状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可引起惊厥,可伴咳嗽、流涕等。个别患儿症状重,多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发热 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 咽痛 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年幼患儿因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呕吐等。 局部体征 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其他症状 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支气管炎、肺炎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在症状发作时易波及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支气管炎、肺炎。患儿可有伴随咳嗽、咳痰,多有剧烈病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胃肠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对消化道的黏膜也有相当的影响。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可以很快导致脱水,其表现有虚弱、极度口渴、少尿或尿色加深、皮肤干燥、口干、眼球下陷,患儿还可表现为啼哭时少泪。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可以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血压等,饮用大量含盐少或不含盐的水分来补充液体的病人尤易出现低钠血症,严重的病例可以出现休克和肾衰竭。 脑膜炎、脑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为7岁以下的儿童,儿童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有发生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败血症 抵抗力较差的患儿或者本身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时,容易形成血行播散发展成败血症。 就医指征 ·儿童有病患接触史,即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预防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不乱摸鼻子和眼睛,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擦拭鼻涕的方法;注意口腔清洁,餐后用清水漱口,预防咽部感染,保持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孩子的床单被褥要勤洗勤晒。 2.合理饮食 孩子饮食要全面均衡,鼓励孩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让孩子多喝水,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得到足够的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提高孩子自身抵抗力。 4.远离病原 在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家长尽量少带小儿到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要让孩子远离已感染的人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7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12剂中成药治疗小儿上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