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迎财神作为中国人,请自信骄傲地说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城隍信仰与财神文化的融合 逢年过节,中国人都会挤爆寺庙道观,敬香拜神。新年祝福也常说恭喜发财、事业兴隆。仿佛一切美好都和功利有关。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继承自东亚农耕文明的进取务实,也因此常被外人嘲笑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看完这一篇文章,若你被问道: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我希望你能自信骄傲的说是:财神。 这里的财神,并非单一的神祇,而是融入了中国城隍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隐没于佛道儒之外的城隍信仰城隍,顾名思义,是守护城池之神。在中国古代,城墙是城市的重要防御设施,而城隍则是守护这些城墙的神灵。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隍的职能逐渐扩展,从单纯的守护城池演变为守护一方水土、监察人间善恶、保佑百姓安康的多元神祇。城隍信仰的形成,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以及官方推崇密不可分。 城隍神从起源上说,它来自于上古城池之神——水庸。水庸是护城河神,在周朝的《礼记》中列为八腊祭祀之一。因为水为城池,庸与墉同,即城壁。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城隍”一词,最早见于正史《后汉书·班彪传》。自宋代起,城隍开始被列入国家祀典,成为官方祭祀的对象。到了明清时期,城隍信仰达到鼎盛,各级城隍被赋予不同的封号,形成了完整的城隍信仰体系。 二、一个世界,两套班子明朝时期,因为朱元璋的原因,城隍信仰被史诗级强化,得到了国家祀典尊崇,城隍被封为“王、公、侯、伯”四个等级。依明朝官方“城隍阶级封号”的说法: 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灵王) 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灵佑侯):掌管州 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即王、公、侯、伯。国家级的城隍封为王,省市级城隍封为公,地级市城隍庙封为侯、县级城隍封为伯。 但由于古代地理划分与现代不同,”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城隍因战略位置险要被封为中山王,位为中央城隍;现在的地级市南通市的城隍在古代是州府所以被封为威灵公;而直辖市上海市原为上海县,所以城隍级别只是秦裕伯。 在传统中国上至京城下至地方各府州县都有城隍庙祀,城隍神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有两套体系加以保证:一套是现实的社会官僚行政体系,以实际的政治运作,通过大大小小的官吏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另一套是象征体系,以神灵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城隍在明代成为协助官方、宗族约束庶民、整顿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对于忤逆不孝、不敬六亲、奸盗诈伪、不畏公法、欺压良善、躲避徭役等不良之人,“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让官府惩办。如果事情没有败露,也“必遭阴遣”。.如果行为忠孝,“神必达之城隍,阴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序。类似于现在福建地区的妈祖调解室,在法律和道德之外,又添加了一层信仰的约束。二者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从而将广大社会成员纳入既定的社会秩序之中。城隍是神灵象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守护与管理城市事务为职责,它与乡村的社神一样,有着安定地方的神性。 三、神的人格化与人的神格化城隍信仰体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神仙的人格化和民间人物的神格化。在城隍信仰中,许多历史人物被尊奉为城隍神或财神。这些人物在生前往往是品德高尚、功绩卓著的典范,他们的形象与事迹被民间传颂,逐渐演化为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灵。 例如,宋代名将岳飞在民间信仰中被尊为武圣、关公等神灵的化身,同时也在一些地方被奉为城隍神。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典范。这种将历史人物神格化的现象,在城隍信仰体系中屡见不鲜。它反映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纪念,也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另一方面,城隍体系中的神仙也呈现出人格化的特点。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灵,而是具有人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的形象。 例如,许多城隍神被描绘成公正严明、慈悲为怀的形象,他们会听取百姓的诉求,惩恶扬善,保佑一方平安。这种神仙的人格化,使得城隍信仰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城隍的多元宇宙城隍与土地都是属于与土有关系的神灵,但是城隍爷神职更广,他不但护佑一方水土的安宁,而且世上的善恶报应都归他管,同时他还管理十殿阎罗王和阴司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比土地爷的神职更大。 宋代城隍就已经开始对应人间官僚系统的阴间职官,主管冥籍(亡灵户籍)。在传统信仰中,人的寿命长短早有定数,城隍只是负责按时取命登记。宋代的庄绰曾在他的笔记《鸡肋编》中,记录了一则颇为奇特的传说。据传,在泰州,有位年轻的士子闲逛至城隍庙,目光被一尊泥塑的妇人吸引。这妇人形象生动,身上还戴着象征刑罚的枷锁,旁边则有一名狱吏正在翻阅相关的案卷。年轻士子一时兴起,走上前去为泥塑妇人解开了枷锁,并随手在案卷上写了个“放”字,仿佛是在宣判妇人的释放。 然而,当夜幕降临,这位年轻士子却做了一个奇异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城隍庙中,那名狱吏面露不悦地对他说:“那妇人案情尚未了结,你怎么能擅自放她走?现在你必须替我把她找回来。”士子想要辩解,但狱吏却猛地抓住了他的手臂,力度之大让他感到一阵酸痛。情急之下,士子急忙求饶道:“我能全文背诵《金刚经》,请您看在这份功德的份上,饶过我这次的无心之失吧。”说罢,他便开始低声吟诵经文。狱吏听闻此言,态度似乎有所缓和,最终放开了他。就这样,这位年轻士子侥幸地逃过了一场因一时玩闹而可能招致的灾祸。这一传说说明城隍庙在宋代民间传说里已经兼顾了阴司衙门的行政职能。 不仅职责广,在人员编制上也不断提升。在明清时期的上海地区,城隍信仰尤为盛行。一个上海城隍就有三套领导班子。上海的城隍神原本是汉朝大将军霍光,但后来又有秦景荣和陈化成被奉为城隍。这三位城隍神在上海地区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据说秦景荣在明末显灵,使上海免于清兵的屠戮;而陈化成则在保卫上海与英军作战中牺牲,被市民请进了城隍庙。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上海人民对城隍信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城隍信仰在地方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这也可以看出,城隍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叠加多元分支,直到新中国成立。 五、财神信仰与城隍文化的融合传承在城隍信仰体系中,财神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城隍体系中的带有财神功能的神仙,不下十个(文财神比干、赵公明、范蠡、武财神关羽、王亥、李诡祖、管仲、白圭、柴荣、沈万三等)。 城隍信仰一开始无关财运,但安居必然乐业,乐业也就兴家。随着城隍信仰的发展,财神逐渐被纳入城隍体系之中。在各地的城隍庙中,常常可以看到财神的塑像或画像,与城隍共享香火。人们相信,通过祭拜财神和城隍,可以求得财富兴旺、事业顺利。这种信仰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拜什么不重要,管用最紧要。财神信仰作为城隍信仰体系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人们的信仰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财神信仰和城隍文化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与佛道儒三教不同的是,城隍信仰不需要专门皈依,也没有复杂的戒律。只要生在城隍的范围中你就自然受城隍信仰影响。因此每个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都可以自信骄傲地说你的信仰是财神! 如果你喜欢本文,不妨点赞、转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12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动漫中众人皆知的小秘密特别多,但是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