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一种吉祥物,北京故宫展品中有不少如意。如意这东西很特别,它身材弯曲,几十厘米长不等,形状像长把钩,有木制的,上面镶金嵌玉,还有通身用玉制成的。如意这个物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十几年前在家里陪儿子看动画片《金刚葫芦娃》时看到的,片中蛇精随身带着一个如意。这蛇精一打不过葫芦娃,就施展妖法,对着手中的如意凄声高叫:“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话音刚落,如意便开始放出金光,并高高跃起,幻化出各种神器,向葫芦娃疯狂反击。于是,刚才还神气活现、神通广大的葫芦娃开始五迷三道,节节败退......对蛇精来说,如意宝贝真的很如意。那么,如意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的身世又是什么?其实,最早的如意就是痒痒挠,人们用来挠后背,因挠痒痒能尽如人意,所以叫“如意”。也就是说,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化过来的。据砖家考证,“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印度最早的如意,一端作成手指形状,用来触及手摸不到地方,用以解决搔痒问题,另一端作成心形,上面可写一些容易忘记的文字。也就是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有一种用来挠痒痒的工具。古时候,如意多用金属或竹木做成,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挠痒工具却渐渐超越了它的实用功能而成为高贵之物。从三国两晋之后,如意开始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常握之物。如《晋书.王敦传》记载,江东孙权曾得一个精美如意,“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并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意思是在饮酒作乐的时候,用如意打破了器皿。猜测孙权拿的是铁制如意,很有硬度!史书记载,西晋时期的两大富豪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是用铁如意把王恺的珊瑚树打碎的。唐代诗人李贺的《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句子,描写李贺在空虚无聊的时候,要么是盯着挂在墙上的如意发呆,要么是闲坐在竹帘前,望着桌上方巾傻想。诗中可见,唐时代大诗人李贺家也有如意这玩意儿。到了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内涵,成为祈福禳安的吉祥之物。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有但少见。 清代人们开始用白玉制作如意赏玩,并作为礼物送给他人,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清代宫廷如意更是备受推崇。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精美的如意纷纷贡入皇宫,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宫中如意品类多种,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宫中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这些如意取材贵比金玉,制艺上穷极工巧,所以清宫中的如意已不仅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更是权位和财富的象征。清代的皇帝、皇后还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到了民国时代,如意更是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可虽说如意千般好,也有一点不如意,就是不能尽如人意挠背解痒,失去了原始功能,忘记了初心!解痒若能尽如意,还得家中痒痒挠!最后祝大家事业吉祥如意!生活称心如意!常打如意算盘!一切万事如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etpzxyxy/1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