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做好防治预防·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宝宝莫名其妙发起了烧,嘴巴都长满了“小痘痘”,喉咙还痛得啥都吃不了?

别再觉得宝宝只是上火了,只是长“口腔溃疡”,过几天就好了……

提示大家,这可能不是一般的“口腔溃疡”,而是“疱疹性咽峡炎”。

搜了下新闻,发现疱疹性咽峡炎在全国进入高发期,特别是在幼儿园,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症和手足口病很像。发烧、不愿意吃饭,喉咙很痛、口水特别多是基本症状。

符合以下3条标准可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1.急性起病;

2.孩子主要症状是咽痛、发热;

3.孩子的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疱疹一般出现在发烧24小时以后,位于悬雍垂、咽喉壁、扁桃体及邻近软腭等处。口唇黏膜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

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它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它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症状很像,所以有很多宝爸宝妈会把两者弄混。

对于这两个疾病的辨别,疱疹位置就是最好的区别方法: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而手足口病的孩子大多数先是喉咙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心、脚心,少数会发展到手背、脚背。

一般来说,“疱疹侠”来得更凶猛,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要更危险。

所以,爸妈在发现孩子手脚长水泡后,更要密切观察他们有没有重症表现。

如果孩子中招了,父母咋处理?如果孩子中招了,父母咋处理?发热护理

若体温超过38.5℃,应遵医嘱服用退烧药;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法,如冷湿敷、温水擦浴等。

温水擦浴时,一般水的温度选择32-34℃之间比较合适,多擦一擦皮肤皱褶的部位,比如腋下、腹股沟区。

本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所以抗生素无效,因此请一定按照医嘱给患儿服用药物。

让孩子居家隔离1-2周

居家隔离1-2周,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例如玩具、奶瓶、衣物等)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卫生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在5岁以下孩子中高发,但成人也易感,尤其是免疫力弱的成人更易感,比如孕妇和产后妈妈。

即使成人没有症状,也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成为传播的桥梁。

特别是如果爸妈手卫生做得不好,也很可能导致孩子遭殃。

怎么预防?怎么预防?

目前,没有相应的针对性疫苗,关键要预防,如: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避免与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人接触。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做好家庭卫生清洁工作

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增强幼儿免疫力

饮食上注意食谱的合理性,注重营养搭配;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让孩子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抵抗力。

要理解和配合幼儿园工作

幼儿一旦出现疱疹性咽峡炎,要告知幼儿园,待患儿痊愈后,方可入园。

虽然病毒很可怕

但是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就能防患于未然!

愿所有宝贝都可以免受病毒的侵害

健康快乐的成长!

觉得本文有用

就转给身边的朋友吧~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tp/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