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金刚般意志,坚持大智慧高觉悟意识到的大知识、真才学。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意:

我曾听说,佛祖在印度的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一千二百大比丘讲课,少时,世尊吃饭,穿衣拿钵,到舍卫城要食。挨家挨户要饭完成,回到本处。吃完饭,收拾衣钵,洗完脚,放好座垫,盘坐上面。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原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意:

当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刻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问:“尊贵少有!佛祖。您善心保护念想诸菩萨,又教条诸菩萨。世尊,善诚的男女们,发愿学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应从何学起,如何修正心性。”佛祖说:“很好!很好!须菩提!如你所说,如来善心保护念想诸菩萨,又教条诸菩萨。你今听真,我给你说。善诚的男女,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该坚持住且去掉潜伏的妄心。”须菩提表示:“一定做到,世尊,很高兴听您讲。”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原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大意:

佛祖告诉须菩提:“诸大菩萨,都应清除其妄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都是虚妄不实的,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实际上无众生得灭度,因为都是虚幻的法相。为什么这样说?须菩提!如果菩萨拘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那就不是菩萨了。”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原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大意:

再重复说:“须菩提!菩萨用法,应该无所偏重拘泥执着,广阔布施。所说不拘泥布施,是指不偏重局限声、香、味、触、法等诸相布施。为什么?如果菩萨不偏重拘泥诸相布施,其功德是巨大的。大到如东方虚空,如南、西、北方、思维、上、下虚空。如此之大,难以思量。菩萨无偏重执着布施,福德就是如此之大,大的无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按我教授的去做。”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原经文五: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大意:

佛祖讲:“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以身的形象认识如来吗?”须菩提答“不是,佛祖!不能把身相看作如来。为什么?如来所说的身相,并非看到的身相。”佛祖告诉须菩提:“所有看见的相,皆是虚妄的。如果认识到所见诸相,都不是本相,都是虚幻的,就等于见到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原经文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意:

须菩提佛说:“佛祖!有很多人听说这些言讲和教条,确实生出信心否?”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去世后,再数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对于此言讲知识,定能核实,有确实信心。这种知识人,不至于是少数佛有慧根,将是成千上万的有慧根的佛。听到此章节言句,甚至一念生成诚信者;须菩提!如来知道,是诸众生得到如此无量福德。为何这样?是因为这类众生已经不拘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固执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麽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麽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后半段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怎么理解?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我理解的佛所讲的,无有定法,名无上正等正觉法,亦无有定法,如来也这样说。为什么?如来所说法,也不可拘泥固执;是不正确的法,是不可固执采用的法。为什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并且有差别!”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原经文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大世界的诸多宝贝,用于布设。是所得福德,可以说很多吧?”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为何?是福德,不属于福德性。如来只能说福德多。”佛祖说:“如果有人,掌握此经真谛,教育人,其福则更大。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有名佛法,不是真佛法。”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须陀洹果位的人常自念,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答言:“没有,佛祖!为什么?因为须陀洹名为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是名须陀洹。”佛祖说:“须菩提!你意为如何?斯陀含果位的人自己念问,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答言:“没有,佛祖!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佛祖说:“须菩提!你意为如何?阿那含果位的人自己念问,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答言:“没有,佛祖!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佛祖说:“须菩提!你意为如何?阿罗汉能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原经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大意:

佛对须菩提说:“你知道吗?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学法有说得吗?”须菩提说:“不正确,佛祖,如来在燃灯佛所,确实没得到法。佛祖:“须菩提!你知道为什么?菩萨注重佛土庄严吗?不是,为什么?庄严佛土的人,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的!须菩提!诸大菩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原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数量,又如沙数量的恒河,你意为这么多恒河沙,可算多吧!”须菩提说:“很多,佛祖,只诸恒河,就多的无数,何况其沙?”佛祖说:“须菩提!我今实话告诉你,有善男、女,以七宝满满如恒河的沙子数量相对三千大世界,用以布设,得福多吧?”须菩提说:“很多,佛祖!”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女,于此经中,乃至用四句偈等,教化人们,此等福德,胜于前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原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大意: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包括其中四句最重要。应该知道,世间天堂阿修罗等,都供奉此经,也包括佛塔庙,何况普通人,都能诵经接受教育。须菩提!你应知道当今之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所在之处放有经典,即为有佛,须尊重佛家弟子。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原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大意: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佛祖,当给此经取个什么名字,我们当怎样对待?”佛告诉须菩提:“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叫这个名,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也不是般若波罗蜜,是起了个般若波罗蜜名字。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佛说:“你意为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佛说: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须菩提:“不可以,佛祖!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名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原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大意: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这人也就成为第一、罕见的。”“什么道理呢?”“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没有了他人的相状,没有了众生的相状,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众生相、长寿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么说呢?”“脱离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说此经,不惊奇,不恐怖,不害怕,应知此人,是相当稀罕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您说第一波罗蜜,就是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须菩提,那忍辱波罗蜜,佛说也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这又怎么说呢?”“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愤恨之情。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须菩提,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爱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能看清一切。须菩提,未来之时,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诵读这部经,他就将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善女,在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下午也一样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像这样用百千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用身命来作布施;在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作布施,下午也一样,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如果有人,读此经深信不疑,那他的福德远胜布施的人。何况写书、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我料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像这样的人,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为什么这样说?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之人,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此经。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假如有这部经,那么一切的天人、阿修罗全都应当供养此经。应该知道此处即是佛塔,都应该毕恭毕敬,环绕它顶礼膜拜,用种种香、种种花散在这个地方。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原经文: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大意:

佛祖说:“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如果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人轻贱原因,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过去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白白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够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的几分之一。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的末法时期,有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原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大意:

此时,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如有善男善女要想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如何远离诸相的干扰而降伏其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善女发愿欲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他应当生这种菩萨心:要灭度一切众生,即度脱一切众生,令其共成佛道。度完众生后,又认识实际上无一众生是自己灭度的。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如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萨。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本来就没有什么佛法能启发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我在然灯佛处,我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须菩提说:“没有,世尊。按照我意来解释佛所说的道理,佛在然灯佛处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能使人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大门。须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么佛就不会授记我,对我说:我寂灭后你将成为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来”二字,就是一切诸法都无法可得的意思。假如有人说,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须菩提,其实没有什么法能使佛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门。须菩提,我所修成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其中其实既无实又无虚。所以我才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我说一切法也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就好比说人的身材高大。”须菩提说:“世尊,您说人的身材高大,就是非高大,是叫做大身。”佛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他也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须菩提,你要记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倘若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萨。这又为什么呢?我说庄严佛土,也就是非庄严,只是叫做庄严。须菩提,如菩萨能彻底解悟无自我相状的佛法,那我才称其为真菩萨。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吗?须菩提答:“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物质现象的肉眼。”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吗?”须菩提说:“是的,世尊,如来有看见一切众生心事的天眼。”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吗?”须菩提说:“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吗?”须菩提说:“是的,世尊,如来有照见一切实际现象的法眼。”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吗?”须菩提说:”是的,世尊,如来有无事不知,无事不见,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碍的佛眼。”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恒河中所有沙子,佛说它是沙子吗?须菩提说:”是的,世尊,如来说它是沙子。”

佛告诉须菩提:“像那么多国土中的所有众生有很多种心,如来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种种心。这么多佛土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我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所说的各种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过叫做心念。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须菩提,过去了的心念已过去了,现在的又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也不可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种人以这样的缘故,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是的,世尊,这种人以这样的缘故,得福很多。佛祖说:“须菩提,如果以为福德是实在有的,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如果以为福德是虚幻的缘故,如来说他得到的福德很多。”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以见圆满的色身就是见佛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不应当以见圆满色身就是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圆满的色身,就是虚幻的圆满色身,只是名叫做圆满的色身。”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见圆满的种种成就,譬如三十二相、放光、神通,等等就是见如来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不可以见圆满的种种成就是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具足,就是虚幻的具足,只是名叫做诸相具足。若见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则见如来。”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原经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当有所说法。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毁谤佛,不能了解我所说的义趣。须菩提,说佛法的没有佛法可说,比如在梦中说佛法,实际上没有,只是名叫做说佛法。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在未来世,听说这样的佛法,而生起信心吗?”佛说:“须菩提,这类人不是众生,也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如来说是虚幻的众生,只是名叫做众生。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原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意: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梦幻中的事,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一点点什么可得,只是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原经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大意:

佛重复说:“须菩提!未来众生如果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我(没有自私心)、无人(没有对待心)、无众生(没有分别心)、无寿者(没有欲望心),如能照这样去修持,那就是修一切的善法了,修一切善法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须菩提!我所说的善法,其实是让人人的佛性渐渐地觉悟而已,一旦人人的佛性觉悟了,那还有什么善法可言,所以这里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叫做善法而已。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假若有人拿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须弥山堆满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的宝贝去布施;还不如有人助印这本金刚经,甚至说经中的四句偈语,或是去修持并早晚读诵,或是讲给别人听,那么前者福德虽多,还比不上后者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于用所有的算术、譬喻,也无法相比、计算的。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们不要以为我在度化众生时,会有我应当度众生的想法。须菩提!你们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我度众生时,不执着‘我度众生’,也不执着‘谁被我度’,所以我没有众生被我度化的想法;反之,如果我度众生时,时时想着‘我度了谁’、‘谁被我度’,那么我就有所执着,有了执着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我在说法的时候,经常说:‘我’,那只是假藉的名词而已,实际上我已经没有我相了,也不会执着我相;但凡夫之人即不同,他们都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所以才会贪得、执着,自己绑自己,永远无法解脱。须菩提!其实‘凡夫’在佛陀看来也只是一个假藉的名词罢了,并没有所谓的凡夫,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只因目前迷昧,所以才称凡夫,一旦觉悟,哪里还有什么凡夫呢?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原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吗?须菩提说:“是的,是的,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趣,如果不见诸相非相,不应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原经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我说一切有形有相皆是虚假,并不是说连因果也是虚假,你应该这样想:‘佛陀不是因为有圆满肉体身,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讲完了,再重复一遍说:‘须菩提!你要有这样的想法,佛陀不是因为有圆满肉体身,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那岂不是变成没插秧却有稻子可收成,这是不可能的。

  我再告诉你,须菩提!你假若这样想‘发无上菩提心之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也没有因果,也没有轮回,人死就像灯灭一样,行善没善报,作恶也没恶报。’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们是不会说连因果都没有的理论,他们只是说一切不可执着而已。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就得以安忍于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么说?佛祖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着,所以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么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大意:

佛祖讲:“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么样?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为什么呢?佛举说微尘众多,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微尘,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微尘,便可直观它的实相,微尘众便是如来。世尊,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世界,而直观它的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着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佛祖说:“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着在现象上。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须菩提:“世尊,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直观它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佛祖说:“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着任何什么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么相,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么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么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么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原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意:

佛祖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李洪陵老师文章)#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bbzxyxy/1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