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金刚经第十品,如此转透四重境,顿
在《金刚经》中,凡佛所言语,均不能做字面解,字面只是表象。 字面无解时,皆因境界所局限。境界不及,强去解时,自然谬以千里。 更何况佛在经中所言,有些连诸天菩萨都难以及义?若我等凡夫就更难臆测了。 倘若只是大致读懂经文,为不同根性之人渐入修行次第打打基础,还是妙有方法可寻,这第十品就是个妙入的玄门与关键所在! 我们先来看看第十品的原经文,再转透成四重境界来一一解析,然后用来通读《金刚经》全文,也就大有收获了! 附: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01 入境:从“实无所得”四字而入! 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离事物越近越迷惑,因为有所执;旁观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视野要开阔很多,因为无所求。 日常生活当中,往往当我们有所求时,我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就会因为热切期盼的目标,缩得越来越小,小到有如:管中窥豹,独见一斑,再如何移动也都是斑斑点点一大片。 此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真实世界,就因为心中有执,而成了大面积没有知觉的盲区! 实无所得,即是心无挂碍,执不见了,心空了,空空如也,自然云开雾散,迷尽瘴消,心境豁然开朗起来,世象洞明如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都返本归元,真实自然了…… 心若简单,一切就将变得简单! 02 出境:从“离文字相”而出 禅境无非象,妙悟不关经。 经中一切文字相,皆因言有所指而用,妙义不在所指之指,而在指前之象也…… 不离言所系,何悟指前明? 常因转识苦,惑境未得出。 故佛所云者,云过之后,皆云非什么,只是名什么,只有从这两层云雾里跳转出去,才能识无所染。 识无所染之中,才能渐渐心性洞明,终成所悟…… 因此,离文字相,就是出转识境! 但是,大多数人,都落在二元转识境里边,打圈圈,于是把佛法搞成形而上的哲学了。 经文皆是假,离相悟成真。 03 定境:从“无所住”而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诸法空相,故色声香味触法,皆因识尘所起,识名所缚,识性不停,六根难静。 道云损之又损,佛云业力随身,悟得本来因缘,应无所住,它来任它来,它狂任它狂,我心如常,坚如磐石,不为所动,久之自然渐渐平息…… 仙云凝住性,又云澄其心;佛云本来无,又云无所住。 说的都只不过是三个字:清净心! 欲求似草天天长,烦恼无根日日生。万千法易得,清净心难持!尘缘难了,挂碍难去…… 故而修行,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念念观照,即是持清净心,持到无住无染之时,即为定境! 04 觉境:从“大其身”而觉! 佛常云非什么,乃名什么,却从不用文字洞穿真相,所以者何? 须菩提一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用词仅仅一个大字,却足以点醒一切梦中人! 大也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也!即是:无穷大,无穷广也!如渺茫虚空也,又岂世间文字可尽言之? 作为如我凡夫俗子,一句大其身,仍然只能从字面意义上去悟去觉,并非虚空法界修炼成真的能量聚合体,此境非实修有成者,莫可真言之,以免误导! 但无穷大无穷广的延伸含义,这个方向,是准没错的! 用此大字,再从头到尾去解读经文,自然就得其门而入了! 读懂《金刚经》,有时候很难很难,初读者往往云里雾里去了,不知佛之所云何意? 其实只要拋除杂念,无所求,离文字相,持清净心,多读几遍,慢慢在字里行间的夹缝中,就会有让您眼前一亮的字眼跳出来…… 经,越读越薄…… 您又怎么看呢? 些许文字般若意, 或成抛砖引玉缘。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bbzxyxy/10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刚经白话大意十
- 下一篇文章: 此卷字字娟美力道遒劲,且皆以朱砂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