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部佛门经典,你读过哪几部莲荷居士
佛法即经律论三藏,自东汉胡僧摄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载《四十二章经》东来,得益于历代西行取经的高僧与译经家的功德,现在存世的大藏经约两万余卷。历史上不乏通晓三藏的高僧大德,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俗事纷扰,难有通读三藏的机缘。 平日,我们常请有学问的人开书单,净宗印光祖师也曾列出一份“书单”。《印光法师文钞》有言:“既不能遍持,则即长持《金刚》,《心经》,《弥陀经》,《大悲咒》,皆无不好。”尽管不能通读三藏,这四部经是一定要时常诵读的。 其一,《金刚经》 《金刚结》传入汉地之后,自东晋到唐代,先后译出六版。其中,以鸠摩罗什法师五千字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作为前者的补充,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六千字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流传甚广。禅宗自慧能祖师开始,便以《金刚经》印心,考查学僧所悟是否契合佛理。 坊间流传一种观点,认为《金刚经》是佛陀专为菩萨果位的大修行人所说,并不适合凡夫俗子诵读。因为经中有言,“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实际上,这是妄解经意,所谓大小乘,不过是发心大小,统摄于唯一佛乘之内,佛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而出现于世,因此绝无凡夫俗子不能诵持《金刚经》的说法。并且经文中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其二,《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篇不过二百余字,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经题中的“般若”为梵文音译,因为玄奘法师在译经时,尝试过许多名词,都不能准确表述其含义,于是尊重原意,保留梵音。 《心经》着重谈般若空性,凡夫俗子认为世间万物为“有”,《心经》却从空“色蕴”开始,直到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四圣谛、十二因缘一路空到底,一切都是“无”,最终到达心无挂碍的涅槃境地。佛子当中,单靠持诵《心经》而成就卓著者大有人在。 其三,《阿弥陀经》 相较于“大部头”的《无量寿经》和主讲十六种观想法的《观无量寿经》,全文一千余字的《阿弥陀经》被称作小无量寿经,因此它也是学佛一定要诵读的经籍。 蕅益大师称《阿弥陀经》为《华严经》的缩略版本,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要义理境界,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一切菩萨六度万行的依止,也在这部《阿弥陀经》里面。 其四,《大悲咒》 自唐代译成《大悲心陀罗尼经》,其中的84句大悲咒在汉地佛教丛林的信徒中间,就开始广为流传。 众所周知,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汇报自己证得圆通的经历,是以“耳根圆通”法门成就。经文中记载,过去无量劫前,有佛住世,号千光王静住如来。观世音当初仅为初地菩萨,首次听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当下超越八地。八十四句大悲咒,每一句都对应观音的一种化身,随其悠游于大千世界,随缘度化。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上面四部经,就是印祖为我们被琐事缠身的凡夫所开具的“书单”。若能时常诵持,如理作意地思索、修持,必能有所感悟。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bbzxyxy/10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刚经里的六大名句,悟透福报无量
- 下一篇文章: 溥儒小楷作品金刚经寿母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