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发起了烧,嘴巴都长满了“小痘痘”,喉咙还痛得啥都吃不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口腔溃疡”,而是“疱疹性咽峡炎”。

夏季初秋,是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因此,家长朋友们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种病症细致地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以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为主,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好发于夏秋季,“六一”前后是高发期。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可合并有颈、腹和四肢疼痛。6月-6周岁的孩子最容易中招。多由柯萨奇病毒A型引起,少部分可由EV71病毒引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导致手足口的病毒。

潜伏期3-5天:

患儿无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大量复制。

前驱期1-2天:

突然高烧38-40度,可伴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

水疱期2-3天:

除高烧外,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

低烧或退烧,是孩子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致出现流口水、拒食等症状。

其实,疱疹性咽峡炎经常被看作是手足口病的“好兄弟”,他俩好比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毒瓜,虽然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是临床表现却不尽相同,有时手足口病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

简单地说,疱疹性咽峡炎长疱疹的地方比手足口病少,嘴巴里的疱疹比较严重,但喉咙不那么痛,大部分孩子都会发热。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吗?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部位不同。顾名思义,手足口病的典型特征,就是手、足、口腔内外等处出现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则只在咽部出现疱疹,手脚等其他部位不会出现疱疹。所以有时疱疹性咽峡炎也被称为隐形手足口病。

还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跟感冒是比较像的,在夏天如果持续发高烧,且不怎么爱吃东西,就要考虑是否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需及时就医并上报班主任老师。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护理和预防

由于咽峡部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造成进食水困难,保证液体入量难度增加。补充液体的办法有:给孩子饮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帮助身体康复。若孩子频繁的高烧、进食少、小便减少、烦躁、抽搐等等说明容易出现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并发症很少,但单纯的高热也可以引起抽搐,医院就诊。降温处理:

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不要擅自服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

口腔的护理:

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家长要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或复诊。

如何预防

1.患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往往由EV71这种病毒引起,现在我国已经有了针对EV71病毒的疫苗,孩子6个月大就能接种疫苗了;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4.居室多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5.孩子被褥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6.家长如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老师。

重要提醒:

若有以上症状,不隐瞒、及时告知班主任、接受医生治疗及在家休息等建议哦!复课要求:

患疱疹性咽颊炎的幼儿需居家隔离满14天,返医院开具复课证明,并将复课证明及病历交至保健室审核,由保健老师开具进班证明,方可来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