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引起手足口病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柯萨奇病毒A组,B组;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脑脊髓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幼儿园日常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卫生保健管理制度,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及职责

  所有老师都有义务发现和报告幼儿的异常情况。

  班主任应积极配合园医做好健康教育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协助开展健康调查,认真做好晨午检,登记和报告缺课幼儿等。

  保健医生负责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协助幼儿园领导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具体包括宣传教育、健康教育课、收集和保存健康信息,负责和卫生部联系。

  幼儿园后勤副园长应负责传染病防治人员,经费及各项措施的落实与协调,并负责有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各环节预防措施防止病毒进入

  每日晨检、缺勤缺课登记和追踪、流行季节—午检、教师参与、24小时内上报上级管理系统。

晨午检内容

  一问:询问病史,问离园后的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最近有无接触史。

  二摸:用手探摸幼儿额头是否发热。发现发热及时隔离。

  三看:观看幼儿精神状况,面色,咽部,眼神及皮肤的情况。

  四查:重点检查易感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保持环境和物品卫生

  良好通风:教室、功能室等场所

  消毒:每日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重点消毒。

  防止交叉污染: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严禁厕所打扫卫生用具与教室、卧房等混用。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园内近期工作

  4月17日,疾控中心安排的专业消杀公司来我园对整个校园进行了全方位的卫生消毒消杀工作。此次消毒消杀工作针对所有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走廊、楼道、洗手间、操场等,进行了全面的空间消杀。为全体师幼提供了安全、卫生的工作和环境,让家长更放心。

  4月18日,在消杀工作的第二天,全体教职工进行卫生擦洗工作。大家对幼儿园的各个角落进行了卫生大清除,争取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洗玩具、洗桌椅、擦墙面等,大家为干净整洁、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大家的努力,幼儿园又焕然一新了。

  4月19日,区教育局安全科领导到园检查指导。在行政人员的陪同下,安全科几位领导通过资料查看、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园内的安全工作、预防传染病常态化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检查,对幼儿园高度重视并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也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给了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4月20日,园医组织行政人员和班级老师进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培训,保健医生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手足口病和疱症性咽峡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类型、症状、传播途径、潜伏期及预防措施,并着重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科学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使全体教师明确了预防疾病的关键是要做到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本次培训活动,不仅使全体教师增强了常见传染病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预防日常传染病的方法,确保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环境增加了一道有力的屏障。

  各班开展春季传染病预防的课程活动,巩固幼儿的预防知识,拒绝病毒侵入。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我园会继续严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要求,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积极争取家长最大的支持,认真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幼儿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