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针灸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分析
白癜风是先天的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52192.html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该病毒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经血行传播,大多数患者被感染后并不发生临床症状,而成为带病毒者。本病毒系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跟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某些传染病(如感冒)、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红斑狼疮、神经系统障碍以及过度劳累等,均可激发带状疱疹的发生。眼部带状疱疹是最危险的一种,可在角膜上发生水疱并迅速并发成溃疡性角膜炎,还可导致全眼球炎、脑膜炎以致死亡。本病多见于成年或老年人,发病时间多在春秋季,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以胸脊及腰部为好发部位,多数发生在单侧,常伴有神经痛,消退后一般不再复发。 中医对本病有缠腰蛇丹、蛇串疮、蛇丹、蜘蛛疮、火带疮等诸多名称。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机理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薰于肌肤;脾胃湿热内蕴,溢于皮肤;外感湿热火毒之邪蕴积肌肤,内外因合并侵犯肝胆脾胃等经脉,邪毒壅滞,营卫不和,导致本病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其原发感染为水痘,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病毒由上呼吸道感染进入人体,潜入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细胞,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细胞中,平时不致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本病。患有恶性淋巴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红斑狼疮、天疱疮等疾病的患者,容易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1~2周,发病前,可见轻度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头痛等,局部皮肤可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亦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 病损开始时为炎症性红斑、丘疹,继则很快出现水疱,疱壁光滑、状似珍珠,一般如绿豆、黄豆般大小,亦有少量较大者超过1平方厘米,初起疱液是澄清透明的,继而变为混浊,成熟的水疱顶平或有凹陷,水疱周围有红晕,数个或更多的水疱集成簇状,数簇连成片状,常沿周围神经排列如带状,片状之间皮肤正常。水疱出现后经1~2周或稍长的时间吸收干燥结痂,数日痂皮脱落,遗留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病程2~4周。本病一般不易复发,可获得终身免疫。 皮损常沿周围神经单侧分布,一般不会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发于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第1支段分布区域。亦可见于颈、腹、腰、四肢、耳后等处。并可在附近出现淋巴结肿大。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出现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同时发生,有一半左右的中老年患者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辦证施治 1、肝胆火旺证 主证:好发于胸胁部,丘疹、红斑、水疱均较明显,局部有灼热感,刺痛或烧灼痛。全身症状偶有低热烦躁,面部升火,咽干口苦,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泻肝胆之火,佐以化湿。 处方:肝俞(ー)、胆俞(ー)、期门(一)、日月(一)、阳陵泉(—)、行间(—)(均患侧)、阿是穴(围刺)。 发热,加曲池(—)、外关(—);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穴方简释:肝俞、胆俞,清泄肝胆湿热,期门为肝之募穴,有疏肝、泻火、和胃之功;日月为胆之募穴,有利胆作用;肝胆募穴相配,可疏泄湿热、理气止痛。阳陵泉,利肝胆、清湿热;行间,清肝火、疏气滞;曲池、外关相配,以除阳明、少阳之邪热,足三里,健脾、和胃、化湿,局部围刺,清泄局部湿热。 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之泻法,留针15~30分钟,局部围刺是在皮损处外围1~2厘米处以沿皮刺向病灶方向。对于病情较重、水疱较大者,可将疱疹刺破,或在周围点刺出血。 疗程:病之初起每日针刺1次,1星期后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停针3~5天,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 2、脾胃湿热证 主证:常发于腹部及下肢内侧,水泡量多且大,泡液混浊,并有血性或粘液渗出,局部皮肤有灼热痛且有瘙痒感,全身症状有胃纳减退,口苦、口腻、不欲饮,胃院胀满,大便干结或大便溏泄秽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调和脾胃,清热化湿。 处方:中脘(士)、阴陵泉(士)、内庭(一)、天枢(ー)、上巨虚(一)、局部围刺(均患侧)。 大便干结,加支沟(—)、大肠俞(一);皮肤灼热、瘙痒,加曲池(一)、合谷 (—)。 穴方简释:中脘为胃之募穴,阴陵泉为脾之合穴,两穴相配以调和脾胃。内庭,清胃之湿热、消胀满,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两穴相配以消下焦阳明之积滞,局部围刺,以活血清局部之湿热;支沟、大肠俞,通便消胀满;曲池、合谷清化阳明之邪热。 操作方法:中脘、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手法,其余经穴均要泻法。留针15~30分钟。局部围刺,采用沿皮刺;距病灶1~2厘米,针尖刺向皮损下面。严重者,可将疱疹刺破或周围点刺出血。 疗程:初起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第1疗程后,停针3~5天,以后隔目针刺一次,直至痂皮脱落,疼痛基本消失为止。 3、气滞血瘀证 主证:皮疹消退仍疼痛不止,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苔白,脉弦。 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处方: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膈俞(±)。 穴方简释:曲池、合谷。清热理气;三阴交、血海、膈俞,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膈俞斜刺0.8寸,其他诸穴直刺1.0~1.2寸,平补平泻。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文献选录 “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天星秘决》) “太冲穴针灸随便,治黄疸温疫毒等病。”(《千金方》) “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称串蛇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珍,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而缠带脉也。”(《外科大成》) “风火郁于心肝两经所致……疮色黄白破后流水见湿热。郁于牌、肺两经……发于腰胁之间,肝经为主,多兼肝火……对水泡可用针尖刺破,外用柏叶散涂敷。”(《医宗金鉴》) 经验选要 1、有人沿皮针刺治疗带状泡疹例,在皮损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用75%酒精消毒后,沿皮下作十字交叉平刺、不留针、每日1次。结果3天以内疼痛消失51例,6天疼痛消失45例,9天疼痛消失14例。(《针灸医学验集》) 2、有人对本病针刺治疗25例的疗效和免疫功能进行观察:取相应部位的夹脊穴,病变在腰以上加同侧的曲池、外关、合谷。腰以下加太冲、足三里。在三叉神经分布区者,加听会、太阳、攒竹,均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针,每10分钟行针一次,结果22例在3~5天症状消失,皮疹干涸。2例6~7天症状消失,1例7天症状无改善。疼痛消失平均为2.5天,红斑肿胀消失平均3.7天,结痂平均4.8天。针刺后全身非特异免疫功能提高,如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升高。针前针后渗出液检查吞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略显增多。(《针灸医学验集》) 3、点刺出血法:皮肤常规消毒后,以毫针或三棱针在带状疱疹最先发生处周围进行点刺出血,点刺部位距疱疹0.5~1.0厘米处,使周围皮肤有散在出血为度,必要时用手挤出少许血液,并用酒精棉擦净,不必包扎,每日点刺1次,一般1~3次可愈。(《新医药学杂志》年)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4、针灸治疗带状疱疹41例初步报告:①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邻近取穴;②取病损部位的神经根(即夹脊穴);③远距离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④对应加用穴位。泻法,留针20分钟。33例1周内治愈;17例1~3天治愈。(有3例后遗神经痛)。(李定忠《中华皮肤科杂志》年) 评述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大多数属于实证、湿热证,每多涉及肝胆脾胃等脏腑,是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采用针刺疗法可缩短病程,促进早期痊愈。尤其对有后遗神经痛和皮肤板紧感的患者有较理想的疗效。本病治疗时采用局部和整体治疗相结合以祛除湿热之邪毒,体现中医治病的整体思想。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中国针灸大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4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什么应激,口炎,抗感染,体弱,疱疹病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