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观点: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就如一朵花与一棵树,一只鹿和一条鱼。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我们学会了对比,学会了分门别类,也学会了逻辑思考。人类变得更聪明了,对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可是人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内心也越来越迷茫。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人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都不能从现代文明中找到答案。也许正是在这种终极意义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乔答摩.悉达多舍弃了王位,成为一个苦行者,以寻求他的答案。他参访了许多名师,修炼了各种苦行,一直到六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乔答摩.悉达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后,人们称呼他为释迦牟尼,也叫他佛陀。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亦不过“缘起”、“性空”四字。佛陀否认了神灵,否认了永恒不灭,以“缘起”来看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里,万物的不同由“性空”统一,一切相对都被消弭,天与地齐,山与海平,留下的是万法归一的和谐。这种全新的视角,用哲学视角命名都略显苍白,如果可以,我想可以用智慧勉强称呼。需要说明的是,智慧和聪明是两种东西。聪明是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了解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形而下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知识。这样的知识,学习起来永无尽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对于知识,与其说需要证悟,倒不如说需要学习,而学习的基础是对比性的逻辑思维。智慧却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它不会告诉你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智慧是拒绝回答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的。但它可以给你一种体验,让你有种自由飞翔的感觉。智慧和知识不同,智慧很难言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就是这个意思。相对知识,智慧更需要证悟。仿佛佛祖拈花示众,不知者一脸懵懂,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悟于心。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说:“迥超言虑之端,透出筌罤之表。”也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站在智慧的门边上。具体到《金刚经》,它也无法告诉你什么具体知识。所以,如果抱着求知求用的心态来读《金刚经》,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不可得。《金刚经》的义理是抽象的,所谓抽象,在于它消除了一事一物的具体形态,剥离了具体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容纳整个世界。解脱之路就在哪里,《金刚经》可以为你做些指点,但毕竟无法替你迈开双腿。佛陀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金刚经》偈历来解读《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我自己也看过不少人的解读,其中不乏祖师大德,但还是看得似懂非懂。《金刚经》全文仅五千多字,我反反复复看了一百遍不止,但某些东西仍然无法了然。就我个人之感觉,《金刚经》之难读,大略原因有二。第一,《金刚经》义理玄奥难懂。现在我们可能会用一个“空”字来概括《金刚经》的中心意旨,可是什么是“空”呢?如果用当下的语言来表示,真空生妙有,“空”容纳了无边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容纳了我们所能认知的万事万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物皆“空”。“空”与“无”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六祖慧能大师将《金刚经》总结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也成为《六祖法宝坛经》阐释的主要内容。第二,《金刚经》中的一些常识、一些背景、一些故事,在其中并没有详细阐述,对于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会对理解经义造成障碍。以上两点困难,也许自从《金刚经》出世以来,每一个研究修习它的人都曾面临同样的困惑,耗尽心神费力抓取却依然不知落在何处。《金刚经》中的一些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细思却茫然不知所措。坦白地说,我对《金刚经》的认识还肤浅得很,只是无数研习《金刚经》的人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自古高僧大德对《金刚经》的注疏很多,对《金刚经》的解读已不需要我来赘述。这么多年过去,《金刚经》于我,仿佛是悬在天空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星,它一直在我心里光烁烁地闪耀,却又抓摸不着,让我纠结,让我思念。至此方才明白,无论别人解读《金刚经》如何透彻,终归是别人的《金刚经》,唯有自己去学习、去翻译、去书写,虽然不能保证能读懂《金刚经》,但正如小儿爬梯捉月,至少是一种努力的尝试。本文如果能够激发您自己解读《金刚经》并行之于文的冲动,那真是最好不过的期望。如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