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见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直译-- “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一切法的相貌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能够在看到一切的法相当中,而不认为有真实法相的话,这就有机缘可以见到如来了。 ”解释--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亅虚妄”-- 众生都生活在一切相上,在这一切相去攀缘、分别、执着、妄想;可是众生丝毫不知道一切的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一切法相,都是不真实。 又众生其实不曾看见过外色尘境,众生自无始劫来所见的色尘都不是外色尘,只是这色尘的内相分而已。 这色尘的内相分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和外色尘相似之内相分,众生所看到的正是这个内相分。 只有已证得总相智的人,在继续修学别相智、唯识种智后,才有可能了知此一事实。一般人常说:“人生如梦!”这句话是千真万确,只是世间人对“人生如梦”之体会还是比较粗糙。 具有唯识种智之证悟者,他所亲证的后得无分别智,就会更清楚地显示,人生不只如梦,而是人生如“大梦”一般。 一般人所了解的“无常”或“缘起”之法,其实都只是很粗的概念而已;但是一切有般若智慧的人却可随着智慧的增长而有更深细之体验。 就像世间人所了知的电视机一样,只是表面的电视机外观和其功能而已,只知道如何使用而已,这是比较粗略的认知。 若是对一个制造电视机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所了解的电视机,还会包括百千种以上的零件、功能、制造过程、以及安全、成本……等。另外还有维修等种种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其中深浅有极大的差别。 “缘起”也是甚深极甚深,十二因缘法有深有浅;深者是随着智慧的增长,所体验、了知的缘起自然是更深的缘起法。 甚至十地菩萨和等觉菩萨所了知的缘起法,也是有所差别。 一切法的法相也是一样,有智慧的人所了知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是比一般人深细太多了。 这是由于他已经亲证了法界实相如来藏心,已获得般若总相智,才能以此总相智为基础,继续修学更微细的别相智、一切种智。 像这样的菩萨所了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有别于大多数佛弟子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相”,是指一切诸法的法相。这就是指每一位众生身中的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其各有不同的法相。 一切法都不能离于五蕴、十八界,若离于五蕴、十八界,就无有别余之一切法可言。 然五蕴、十八界则不能离于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这一切法的法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欲从《金刚经》的修学中契入般若智慧的佛弟子,都应该于此有深切的了知和体证才对。 “了知”就是要修学建立正确的五蕴、十八界之知见,去思惟、领受它。“体证”,就是要从“闻、思”所学到的知见当中,去作现观、体验,要一一去体验这五蕴、十八界的存在,以及体验它的虚妄性。 如此确认之后,才能舍弃自己对这五蕴、十八界之执着、贪爱、转而去寻觅那本来存在,人人本所具有,不生不灭,无始劫来从不曾坏灭的自心如来。 自心如来就是法身,就是如来藏,就是每个人的本来面目。证得自己的自心如来之后,才能转依它的体性去修行,如此才能解脱,才能究竟修至佛地果位。 并不是要先修学很微细之五蕴、十八界的法后,才能去参究法界实相,寻求证悟之契机,而是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五蕴、十八界之知见和体验,这样才适合去参究。 因为这样才是初步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教导。对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有极多佛弟子错解佛意,往往落入“断灭空”之思惟境界里,然后就以《金刚经》这一句话作为印证自己开悟之依据;若究其事实,显然是误会一场。 错会的人往往坚持己见而辩解说:“佛明明是这么说的啊!我已经不认这五蕴、十八界为真了,既然是这样,那一切都已经空无所有。 因为已空了一切相,所以我就证见了如来。”这样已经堕于断灭空,根本不是亲见自心如来,事实上只是误解佛意而已。 紧紧咬住一句经典上的语句,就大胆承担下来而说自己开悟,这是极为危险、不可靠的。 从经验上来看,这常常是一种错会,只是对经典语句之误解而已,佛弟子还是小心一点比较好。此事宁愿多一分小心谨慎,切莫铸成大错再来补救,以免后悔莫及。 “当求妄息,应更觅真。”觅真是寻觅真心,获得般若智慧;若不觅得真心如来藏,亲证祂的体性,了知祂是一切万法的根源,又如何具有从真心所获得之智慧呢? 这就是误会《金刚经》这句话之意思所致。世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意思是说,在了知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才不会在身相上去觅如来法身,因为那样是见不到如来法身的。 是故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后,不在身相上觅见如来,如此即得有见如来之因缘;但不表示这样就“等于”、“即是”见了如来,千万不要再误会才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pzxyxy/10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样选买感冒药,快克仁和可立克感康等
- 下一篇文章: 溥儒小楷金刚经,不一样的柳体小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