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高值EBVDNA引发的思考
作者 李晓梅 单位 医院 前言在我们每天的日常检验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结果,高的、低的,与临床不符的,与标本不符合的……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有义务查明真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检验人的职责所在。 案例经过检验报告的审核也是检验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某天,在审核报告时,忽然一个很高的结果引起了我的注意:EBV-DNA:2.93E+07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见图1)。 图1 下意识地立即查看患者信息:患者,女性,46岁;皮肤科门诊,诊断:体检!成人!很高的结果!开始启动复核程序,再次核对扩增标本在仪器及软件上的位置、检查扩增曲线,核对原始标本和录入信息。 核对完毕,位置均一一对应,标本与录入信息符合;曲线为标准的S型(有效扩增)曲线;质控情况:在控(见图2);其它标本检测情况“正常(有阴性、阳性,有高值、低值),此批试验结果有效。 图2 那么成人怎么会出现如此高的结果呢?立即查看当天患者的检测情况,当天患者同时还检测了EB病毒血清学抗体(见图3),结果如下:EB衣壳抗原IgG抗体:21.39AU/mL,EB衣壳抗原IgA抗体:0.91AU/mL,EB衣壳抗原IgM抗体:0.4AU/mL,EB核抗原IgG抗体:19.42AU/mL,EB早期抗原IgA抗体:0.39AU/mL,EB早期抗原IgG抗体:0.50AU/mL。 图3 看到这样的结果至少和我的检测情况是相符的,为了进一步说服自己,我还是决定给患者打电话,寻问患者情况。 询问后得知:既往有检测此项目,且EBV-DNA是阳性(具体拷贝数不详),目前正在服用相应的药物(更昔洛韦),嗯,放心了,是一个EB病毒感染者,就很放心地出报告。 之后连续两个月(6月3日、7月18日),患者再次复查EBV-DNA,结果分别为:1.6E+07copies/mL(图4),3.36E+07copies/mL(图5),因为是全血标本,提取的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且该患者正在接受治疗,病毒降得慢一些,那也是可能的,所以就正常发了报告。 图4 图5 但是为了做对比,与此同时,又以血浆为标本,检测了EBV-DNA,其结果为3.69E+04copies/mL。接下来1年的时间里,都未见到该患者的检测信息,原以为已经恢复了。直到年7月19日,患者再次复检。 EBV-D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1.50E+07copies/mL(图6),血浆:9.96E+02copies/mL(图7)。依然很高,虽然血浆里的病毒含量有所下降,但是单个核细胞里的病毒含量几乎无变化,这说明患者体内的病毒依旧存在,尚未被清除。 图6 图7 根据一些文献报道更昔洛韦治疗EBV感染还是有一定效果。而在该患者身上似乎毫无作用。于是再次调出既往检测报告仔细查看: 这次检测了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看报告似乎没有太大的异常(见图8)。 图8 再往前:年3月1日患者曾到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诊断:面部瘙痒查因。 检测项目:抗核抗体谱,血常规,血沉,免疫球蛋白,但是EBV-DNA未检测。 结合高次方EBV-DNA的结果,更是想寻根究底,于是再次拨通患者电话,简单交流后,希望她取报告时能带上以往的检验报告及相关的病理资料,直接来找我。 次日,患者带着病例资料来了。目视患者:戴口罩,帽子,颜面部外露部分依稀可见:轻微水肿,红斑,成片状,偶见小水疱,有溃疡、结痂。 再次追问病史:年患者曾在青岛某地一家化工厂做清洁工,因反复发热(体温未测),自服解热镇痛药物(具体不祥)后自觉症状消失。反复受凉后发热,持续长达1月余;之后出现面部瘙痒,面部及耳后相继长出针尖状小水疱,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易形成结痂。自认为水土不服,之后返乡,未出。 年2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3月1日到我院内分泌科门诊以面部瘙痒就诊(具体治疗不详),病情依然无好转,且有加重迹象。 3医院住院治疗(具体治疗不祥),期间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出院时症状有所好转,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一直服更昔洛韦及激素(具体不祥)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EBV-DNA。既往无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关的免疫疾病。 查看患者出院病例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然而为什么会有皮肤的表现呢?一团迷雾尚未解开,继续查找原因。之后随同患者一起去找到了感染科医生。 案例分析患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但是皮肤组织这些表现又是怎么解释呢?因为是门诊患者,没有更多的检查及相关病理资料,通过请教感染科医生及查阅文献来进一步分析。 那么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是人疱疹病毒4型,属疱疹病毒γ科,最初是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中分离得到,与儿童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鼻咽癌也高度相关。被列为致癌的肿瘤病毒之一,也是发现的第一个致癌的肿瘤病毒。 传播途径:唾液(主要传播方式,故有人又称其为“亲吻病毒”),血液,空气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人群感染率达95%以上,[1]且终生潜伏。根据文献报道我国儿童感染率高达80%,[2]但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由于EB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感染人体T、B细胞、NK细胞以及上皮细胞;人体细胞被感染后,根据感染的靶细胞不同及病毒在细胞内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个体免疫的差异而表现不一。 其相关的常见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多见),淋巴结炎、肝脾肿大,噬血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V病毒感染(CAEBV):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种痘水疱病样淋巴增生性疾病、鼻咽癌……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睑结膜充血,咳嗽,皮疹(斑丘疹、荨麻症、猩红热样皮疹、紫癜、多形性红斑)、水疱、溃疡,肝脾肿大,可持续半年;贫血,PLT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增多等可累及包括皮肤组织等多个系统。 本例患者EB病毒感染后,主要以皮肤组织的损伤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皮疹、水肿性红斑、瘙痒,水疱、结痂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有全血细胞减少,或单系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或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无特异性;肝功能检查无特异性:有时也可有AST、LDH升高;EB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EB病毒DNA定量:升高;外周血涂片有或无异型淋巴细胞;皮肤病变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可有EB病毒编码RNA(EBER):阳性,可有TCR基因重排。[1] EBV原发感染后大多处于潜伏感染状态,多无症状;但是在部分机体处于无明确免疫缺陷时,EB病毒感染后会出现慢性或反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即称其为CAEBV。 CAEBV的靶细胞为B、T/NK细胞,[2]被感染的细胞出现异常增殖,感染T/NK细胞后进而可转化T/NK淋巴增殖性疾病,甚至进展为淋巴瘤。 近年来,临床罕见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正是由于长期慢性EBV感染引起的皮肤组织T/NK细胞单克隆增殖的结果。 临床多表现为颜面部及四肢多发性水肿性红斑、水疱、溃疡,溃疡后逐渐形成结痂及瘢痕组织,与种痘样水疱病类似,大多数患者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3]而皮肤的病变可反复复发并持续长达数年之久。 本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EB衣壳抗原IgG(VCA-IgG):21.39AU/mL,EB核抗原IgG(NA-IgG):19.42AU/mL(以上提示既往感染),[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DNA持续阳性;皮肤组织感染的表现;病程持续大于6个月。 综合分析该病例疑似:“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属于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归属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皮肤表现测范畴内[3]。有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的风险。 为明确诊断还需进一步完善检查,如:皮肤组织原位杂交:EBER阳性,流式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进一步支持该病的诊断。 遗憾的是患者由于经济原因,以及服用激素后的副作用等原因拒绝接受进一步检查。目前患者在院外接受非正规治疗,但能定期复查EBV-DNA。 案例总结EB病毒做为人群常见潜伏感染病毒之一,感染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首诊误诊率较高。尤其是皮肤的表现易误诊为种痘样水疱病或其他相关皮肤病,无严格的好发年龄界定,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但近年有成人的报道。 该患者在多次检测后才引起检验医生的高度重视,因此临床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需要我们解放专业的束缚,足够的专业知识,多学科融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我们检验医生而言:每一份报告都是一双渴望的眼睛,都是一个生命,时刻提醒我们每一项检验结果,都应该运用专业知识,结合临床表现用心去分析,而不做仪器的奴役。 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需要不断打破定势思维,不断更新新知识,为临床诊疗找依据,抓住疾病元凶,引导临床诊断方向,更要携手临床,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主任技师(杨世华)点评:内容详实新颖,对临床及检验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樊平申,王雷,廖文俊.EB病毒感染相关性皮肤淋巴瘤[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17(6):- [2]宋培新,孙静,唐勤.53例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8(4):- [3]朱秀,孙文勇,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浙江实用医学,,20(1):72-75 [4]麻婷婷,许四宏,周海卫.EB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12(11):-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审校:陈雪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6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普通感冒该用什么药
- 下一篇文章: 一起来了解疱疹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