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前后,手足口携其“表兄弟”疱疹性咽峡炎就开始蠢蠢欲动,一步步袭击可爱的宝宝们。

这不前几天北京市也发布了儿童手足口进入高发期的预警,提醒家长做好预防措施。

提到这俩家伙,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99.99%。

别急,今天就请儿内专家贾万英主任来给家长们讲讲这两个“磨人的小妖精”。

先扒一扒打不死的小强「手足口」

大家都已经知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常见的导致手足口的是卡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两种病毒。

6个月-5岁之间的宝宝最容易中招。当娃出现低烧不退,小手、小脚、小屁屁和嘴巴里都长出疱疹,那十有八九就是手足口了。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还有些宝宝,可能会伴有咽喉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

最近有种“新型”手足口出没,病原主要是柯萨奇A6型的病毒,在福州、南京等地一度引起恐慌。

其症状相较以往常见的手足口病,有所不同:

1.发热更严重,会持续高热;

2.皮疹更严重,可以累及全身,甚至形成大疱、糜烂、溃疡;

3.皮疹的持续时间更长,平均12天,病后1~3周出现手脚脱皮,1~2月出现指(趾)甲脱落。

划重点!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

利巴韦林、玉屏风、开喉剑、板蓝根,

统统没!有!用!

家长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参考下图,对症护理↓

一般情况下,宝宝会在1-2周左右自愈。极少数会发展成重症(1-5天内),并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甚至肺出血,有一定病死率(如EBV-71感染的重症手足口)。

这6种情况应马不停蹄带娃就医

①易惊或四肢抖动;

②无力;

③频繁呕吐;

④呼吸增快或忽快忽慢不规则;

⑤精神萎靡或明显烦躁;

⑥持续不退的高热(39℃以上)。

搞定“表兄弟”:「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是一对「表兄弟」,同样来自大名鼎鼎的肠道病毒家族(以卡萨奇病毒A型、EV-A71为主)。

常常表现为,急性发热、咽部疱疹、咽喉痛、流口水、厌食、呕吐甚至抽搐等。

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身上,经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早教班、幼儿园容易成为重灾区。

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真相看这里!

尚无特效药

目前同样没有特效药!

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护理跟着症状走

高热

体温38.5℃以上要积极退热,

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和药物降温。

多补充水分,实在不愿意喝水,

果汁(酸果汁除外)也可以。

咽部疱疹

进食营养易消化的牛奶、菜粥等流质或半流质,

若宝宝进食困难,可只喝牛奶。

饭后用温凉开水、淡盐水漱口。

注意个人卫生及休息

发病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

常有发热2-4天表现,

宝宝应在家多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那么有家长就问了,宝宝感染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要在家里待多久才安全呢?

这份“买1送13”的福利图请收好↓

一张图,教你区分“表兄弟”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疾病症状有多相似?不夸张的讲,医生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那家长们该如何判断呢?看下图↓

*两者都是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手足口“凶猛”防范做好3件事

1、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生。虽不能%预防这两种疾病,但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2、高发期少出门

高发期,不带宝宝往人群聚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凑,人越多,接触患病儿的几率越大。尤其淘气堡,滑梯等儿童娱乐场所。

3、培养卫生习惯

勤洗手,经常对宝宝日常用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可减少经“粪-口”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贾万英主任、医疗总监

曾医院

小儿内科专家、小儿血液科专家

30余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

专业特长:各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小儿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与治疗。

医院高端医疗保险合作伙伴

---------------------------------------------

--------------------------------------------

更多详情请咨询您签约的保险公司

天津医院

-

预约专线:-

我们实行预约就诊制

为您尽量缩短候诊时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