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赐作旧文老刊诗评
“寻常”诗意一脉文心 居然 在《城阳诗词》创刊号上,老刊(杜刊功)曾写下这样的创作感言: 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力戒“为赋新词强说愁”。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境,公事之余“偶飞诗兴向明月,闲写丹青雕小虫”(旧句)。奋感“大江东去”之豪放,亦喜“小桥流水”之清婉。韵循古,语求新,歌咏志,静修心。 相对于老刊的诗词作品来说,这个创作感言显然是有些过于短小了(篇幅所限),既不能令人尽情地享受到他的文字魅力,也无法深入地去领略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主张,但寥寥数语,依然能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对于创作的态度和他在艺术上的追求。 老刊生于山村,长于山海之间,广阔的天地激荡了他的对于自然的热爱,而自幼爱好阅读的兴趣又激发了他的对于社会生活的追求。这种阅读习惯老刊是一直保持着的,即求学工作期间亦手不释卷、未稍懈怠,且诗词文论、书画篆刻等诸方面,无不涉猎。这样丰富的阅读和勤奋的学习使老刊囤积了大量的知识财富,因而能够澄怀悟道、厚积薄发,运用到创作中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持之不懈的努力最终使老刊与传统文化源流真正地接轨并且融合,使他的创作行为能够接受着这一活水的源源不断的润泽。再加上老刊与生俱来的才华,使得他在诗书画印诸领域均能自成境界,这在令人羡慕的同时也令人对其产生着深深的敬意。在这里,我们只能就他的诗词创作作一下简要的梳理,而遑论其他。野人献曝,而不揣鄙陋者,以有所恃也。 文以载道,这是韩愈提出的文学思想主张。这一主张不仅上承了自诗经以降到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唐以来,始终都是历代文学创作的根基所在,是中国传统文学的赖以生存的本源性的思想理论体系,老刊的诗词创作无疑是继承了这一点的。通读老刊的诗词作品,予人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他的一种与人生阅历和学识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思想。这在他的诗词中是随处可见的。 一是表现为蕴含在他诗词中的强烈的历史 故乡千里云和月。忆来时、山高路远,不辞风雪。辛苦应怜寒与暑,点点斑斑汗血。念父母、思亲情切。花样年华青春梦,客异乡、梦断归途绝。金缕曲,暮云裂!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来看这首词的,至少我在接稿以后是读了好几遍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深挚悲悯的情怀是难以写出这样情真意切、扣人心弦的词来的。即使时间已过去了六年,读来却仍然不能让人一时释怀。 而更为深远、更具普遍意义的民生关爱情结我们可以在他的《己丑初春民政工作八年感赋》里更为真切地感受到: 浮云过眼燕飞遄,去日忽惊已八年。 无意花添锦上秀,有情炭送雪中燃。 惯看多少愁人泪,常愧三千厚俸钱。 感我心声发心底,故将梦思付诗笺。 他将他对民政工作的热爱、对民生民意的关怀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文笔当中。他做了,这无庸置疑;他也写了,这同样也无庸置疑。 “攒容知会拈花意,崇德翻为济世怀”(笔者所赠诗中之句)。实际上,老刊所记录在诗中的这些工作的经历、社会的情感和人生的思悟,只是在工作之余以诗的形式为那些不能承受之重留下的一些历史的剪影而已。事实上,因为工作的缘故,他所做的要比这多得多。我相信这所有的一切都必将在永恒的时光中长存,包括他的诗,包括他的与诗共存的思想的历史,包括他隐藏在诗中的崇德济世的情怀。 三是老刊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思想还表现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格担当,这是深藏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的筋与骨。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这些诗作,单从与老刊的日常接触上是难以从他朴素的外表和爽快的谈吐中看到这一点的。老刊曾自称“学诗十年亦寻常”,但我们只要透过那些繁琐的日常事务,拨冗见底,就会发现在这“寻常”的诗句之中,却自有着一个传统歌者的执着与坚守。 老刊其实是一个被传统浸渍了的当代文人。他远为古人扼腕,近为百姓担忧;进为民生奔走,退为文化摇旗。是亦可谓“进亦忧,退亦忧”。我们遑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自我标榜、也遑论“著作等身”、“德高望重”等这些相当令人羡慕的头衔,老刊的进退不是口号,不是作秀,他是朴实的、自然的。而在这背后支撑着的是一种真正的传统文人的人格担当。如果要举例的话,那么从古到今、历朝历代,这样的文人从未缺少过,而且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文人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文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老刊是在传统的路上大步走着的。他几乎从未自我宣扬过,他也从未以传统自居,他甚至从未把传统挂在嘴上,但他也从未离开过传统、更不用说放弃过传统。他始终在学习着传统、理解着传统、并且对传统始终是尊重着的。 在当下,许多人在大张旗鼓地喊着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乃至创新传统,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往往继承发扬的少,而所谓“创新”的多。这实际上是背离了传统,更谈不上尊重传统了。“‘尊重传统’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姿态,而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你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你才有资格谈论尊重传统。否则,传统高高在上,你只能在台下仰望传统表示忠心,却没有能力进入传统。”(张渝《关于书法的创新》/青岛日报第期第7版)老刊以他勤奋的精神、内敛的才华不断地从对传统的无上尊重中吸取着营养,不断地向着传统的高峰努力攀越,因而才有着与传统相融的血脉,才孕育出了有筋有骨有担当的人格。可以说,他是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所说的与所做的恰恰相反。 四是与此相应的,老刊还有着一颗令人感叹的赤子之心。他用这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自己的家乡、疼爱着自己的女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6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级系统解剖学A原题复述
- 下一篇文章: 第四章消化系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