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让
第五章Part4烦恼即菩提 人生有三种选择:放下、忘记和珍惜 每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年龄,身在怎样的境遇,有着怎样的经历,都会面对许多麻烦和困难。 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烦恼,并非全由外因导致。是我们的心态和状态,决定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其实,这个世上并不存在关于幸福生活的万能良方,但如果能选择以下三点,就能过得洒脱和坦然些。 1 第一种选择,放下。 每个人的前半生都在不停地做加法,可到了后半生,我们就要学会不断地做减法。 也许年轻时我们身上扛着很重的担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受过很多委屈、吃过很多亏、走过很多弯路,但经过千锤百炼后,我们长了见识、有了经验、增了智慧。此时,我们就要学会跟曾经放不下的一切达成和解。 学会放下一些人,毕竟相识一场是一种缘分,相处一场也是一种注定。既然无缘再重逢,不如学会挥手告别,而不是死死纠缠。放过别人,亦是宽待自己。 学会放下一些事,毕竟无论是错了的还是过去的,都留在了回不去的昨天;无论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如此,不如学会将往事清零,轻装前行。 学会放下一段路,此处不通,或许还有别的选择,不必固守在一个走不出的死角心生悲凉,也不必一直待在原地,执意跟自己过不去,也许转个弯、绕个道,就豁然开朗了。 当你学会了如何放下,也就学会了如何重新开始。当你学会了释然,也就学会了如何让自己过得更轻松和简单点。 2 第二种选择,忘记。 人的一生,会有无数的经历,有的成了你心中美好的回忆,有的却成了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如果我们将每个人、每件事、每次始末都牢记于心,最终很可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陷入崩溃和绝望。 所以,要学会忘记别人对你的伤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对于他人的刁难,过了就过了,不必耿耿于怀,也不必纠结于心。 学会忘记你曾给别人的善待。当你丢掉这种付出感,不去过分苛责时,心里就会平衡许多。 学会忘记那些不愉快的过往。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无足轻重的意外,放在心里太久容易藏污、纳垢、生灰,还不如将之抛到脑后。一味计较,只会让自己身心受累。 这辈子,值得我们记住的东西其实有很多。也许有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会有怎样的遭遇,但不把不值得的人和事请进生命里太久,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 3 第三种选择:珍惜。 有时当我们还在试图挽回不可挽回的、极力想要争取得不到的,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原本拥有的东西。许多人会因此陷入无止境的悔恨中无法自拔。其实,当我们学会了珍惜,也就学会了如何去创造幸福。 学会珍惜当下。该努力时,不要偷懒、懈怠和拖延。唯有扎实过好此时此刻,美好的未来才会如期而至。 学会珍惜眼前人。多给陪在你身边的人一些理解、关心和在乎,千万不要把最差的脾气都留给最爱你的人,也不要等到失去他们时才想起去挽救和弥补。 学会珍惜生命。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感恩。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就会减少许多贪念,也会减少诸多遗憾,自然就不会活得那么累。 4 我们面临的许多不快乐,大概都源于我们时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所以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我们时常铭记了不该记住的,又忘记了该铭记的,所以才会纠结和悔恨;我们时常在拥有时不够珍惜,在失去时追悔莫及,所以才会有遗憾和叹息。 其实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而当面对诸多选择时,你要学会去取舍、去判断、去掂量。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一劳永逸的捷径,也没有人可以给你照搬能全抄的经验,更没有人可以帮你做出万无一失的抉择。 总之,在该放下时,别逞强;在该忘记时,别较劲;在该珍惜时,别任性。 活得洒脱一点、从容一点、简单一点,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澄明和通透。 何为自由 如今许多人都在谈自由。究竟何为自由? 也许它可以被简单地分为物质自由,比如人身、时间和财务上的。其次是精神自由,比如能独处、会思考、有辨别力等。 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自由就是忠于自己。他在书里写道:并不是有个人跑来找我,劝我“你跑步吧”,我就沿着马路开始跑步。也没有什么人跑来找我,跟我说“你当小说家吧”,我就开始写小说。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写小说。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欢开始在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这样一个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 对木心先生而言,自由就是不受任何人的打扰,只是雇了一个人,挑着两大箱书,就上了莫干山。一个人读书,写文章,而支撑他全部思想的,就是他贴在书桌上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 而三毛的理解是:常常我跟自己说,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说远方是你这一生现在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很远很远的,那种像空气一样的自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觉,我一点一点脱去了束缚我生命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从那个时候,海角天涯,只要我心里想到我就可以去。我的自由终于在这个时候来到了。 这些解释,虽然我都觉得十分美好,但是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是离我太遥远。毕竟我不跑步,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周游世界,虽然也想过写小说,但是现在还没正式开始。 直到我看到台湾的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解读《易经》的视频里提到,当一个人真正想要做某件事时,他的心中就没有了吉凶,没有成败,没有得失的概念,反正你一辈子都要去干这件事,所以就只管一心一意奔着它去做好了。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内心仿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因为于我而言,无论这一生是否能够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对文字我始终有一种无法抽离、不顾一切、飞蛾扑火式的爱。所以它仿佛就在阐述真实的我自己。 又隔了一段时间,我在顾城的《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里读到: 自由并不是你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无疑你要什么,不装蒜,不矫揉造作,无论什么功利结果,会不会坐牢或者送死,都不在话下了。对惶恐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 就是这样一篇看似普通的短文中,我在读它时,内心彻底地释然了,甚至有一种在重压之下,黑暗之底,孤独的荒野中,终于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于我而言,无论我处在怎样的境遇里,只要有好书读,有文章可写,便觉人生已获得了无上的自由和解脱。 烦恼即菩提 随着年岁渐长,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也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我才懂得,原来每个人都有其烦恼。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无法帮他走出来,大概这就是每个人所谓性格上的局限和缺陷。 当芸芸众生还被柴米油盐所困,还在为了高昂的房价、结不起的婚、医院为难时,有钱人也许正为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尔虞我诈的社交圈而苦恼。 如果你不是有钱人,就根本无法体会自己的问题用钱无法解决,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而如果你不是普通人,你也无法感同身受,原来你的问题90%都是因为没钱而产生的尴尬和困扰。 记得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曾经,我对烦恼有大小、轻重和多少的区分。 后来,我发现原来每一种烦恼,它对人所产生的杀伤力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于承受能力强的人而言,即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能从容不迫地面对。 于较为脆弱和敏感的人来说,哪怕再小的事,也能让他心烦意乱,甚至彻底失去理智和冷静。 也许有时,我们会感慨,人生为什么如此苦、如此难、如此让人备受折磨? 可是慢慢地你就会顿悟烦恼即菩提的道理。 因为正是这些人生不如意的十之八九,塑造、磨砺和雕刻出了更好的你自己。 而那剩下的一二欢喜事,不过是生活给你的润滑剂,它会让你感到舒适、轻松和安逸,但绝不会让你成长和进步。 所以想要活得更加睿智和通透,就得从你当下实实在在面对的烦恼、困惑和迷茫处开始修行,就得从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学会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最终完善你自己。 在生活中,那些大智慧者所体会到的痛苦,绝对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自然他们的领悟和超脱能力也非常人能及。 而在温室生存,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历练的人,自然经不起哪怕很小的打击和挫折。 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但许多人又都不懂。 因为当他们在面对考验时,并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去打磨自己,反而是想要逃避,甚至祈求上天让自己尽快脱离险境。 只有极少部分人不仅希望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而且还希望上天能赐予更多的苦难,让自己在此中去挣扎、感受和了悟,从而更有益于自我的锤炼和蜕变。 那么,烦恼究竟从何处能修为菩提? 记得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提到,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生活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 此话朴素、简单,却一语中的。许多时刻,我们不必跑到深山野林,不必与世隔绝,也不必刻意与人群拉开距离。 相反,你要在睡觉、洗衣,乃至一日三餐中,一步一步去平衡、去修正、去规整你自己。 因为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受习惯的引导。而习惯的培养,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慢慢熏陶、浸染,最终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的。 就如《金刚经》中写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处,没有任何大道理,也没告诉你任何秘诀,甚至你刚读到时,还会怀疑这本经书的真伪。 但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去体悟,就会发现,原来世上的真理就是如此简单、朴素。 在平凡的生活中,开光、见慧、增智,并不深奥,也不复杂,更无须远求。 如果此刻的你,想要脱离烦恼,想要获得解脱,想要修得一颗宁静之心,就得从令你动怒、让你焦躁、搅乱你思绪的人和事中,去慢慢修正你自己。个中过程,无法省略,也没有捷径,全靠你在一生中慢慢去领悟、反思和践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曾经看过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的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曾经很喜欢它,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君子之交,非要淡?究竟淡到何处,又为何不能浓烈呢? 其实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朋友也分生活关照型和精神交流型。 前者也许靠得越近越好,但感情也更经不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更多时候,他们不过是想要找个人结伴而行,互相取暖,对抗孤单而已。 而后者却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也许它无法给你及时的安慰和鼓励,但两个人可以超越年龄、身份、地位等的差距,实现心与心之间翻山越岭的沟通和交流。 年轻时,我们都喜欢生活交流型的朋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发现,有个知心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因为我们越来越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的,但如果能有一个人懂你的这份孤独,哪怕他帮不了忙,救不了急,哪怕他远在千里之外,也足以让人感到欣慰和满足。 而于两个太过了解彼此的人而言,有时恰恰不会形影不离、聊到彻夜未眠,甚至他们之间需要刻意保持相当的距离,才能让彼此都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位置和角度。 其一,能懂你心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穿透你的身体,望尽你内心的所感、所想、所悟。他们在看你的时候,其实既给你带来了安慰,也让你有些不适。 因为很难有人能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他们自然也很难在可以彻底看穿自己的人面前做到足够坦然和淡然。 这让我想起演员陈道明曾在《话人生》中说道: 我说过我不爱交朋友,其实不然,只是交往方式不同。我不会跟别人甜如蜜,也不会让别人跟我甜如蜜。我觉得人真到掏心窝子的时候,就离分开不远了。有时候有朋友跟我说太多他自己的东西,我会制止他:一、这个跟我没关系,对我来讲是没有用的;二、掌握对方太多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悬空”的情绪,永远在两人之间罩着。 这种距离下不会产生多少美感,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不在乎”。 其二,灵魂的交友,是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层次的,它们会自动与具体琐碎的庸常剥离开来,而双方可以交流的话题,通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感觉、超前的思维及个人的独特价值观。这样的东西,懂的人自然可以心领神会,而不懂的人,无论费多少口舌都是枉然。 其三,每个人都有劣根性,比如总是靠得太近的东西,不懂珍惜,甚至彼此待得时间长了以后,反而会滋生许多矛盾。原本灵魂的交流也是孤独的,没有足够独处的养料和余地,过多地靠近,只会是一种无谓的消耗。而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遵循美学上的规律,也不至于因喜新厌旧而感到疲乏和无趣。 我很喜欢一篇文言文,讲了“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好的友谊,莫过于此。彼此不需要太多的牵绊、束缚和捆绑,不过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不一定非要亲眼见到所谓的老友。 我想,这份来去路途上的随心、坦荡、自由,大概就是对“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最好的诠释和理解。 人生实苦 人这一生,都在寻找幸福。虽然每个人想要的幸福不一样,但是渴望获得幸福的心,却是一致的。 奇怪的是,几乎很少有人觉得自己过得幸福,旁人的生活反而让他们羡慕,甚至是嫉妒。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12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红极一时的金刚网纱窗为何会跌下神坛不
- 下一篇文章: 精品观心金刚经心释值得熬夜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