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采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辨,来消
郑华国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金刚经》属《大般若经》第二处第九会,是大般若经的精华。经旨是说空义,阐释般若智慧。但《金刚经》全文虽阐述空,其中却并无「空」字。为何佛不直接用「空」字来表达空义?反而要费那么多文句篇幅,说空的理境?其中所涉及的,是语言上的问题。无可否认,众生是以概念思维方式来认识自身及世界,那么语言便成为众生的必然沟通工具,但因语言具有蒙骗性,众生很自然地堕入语言的相对范畴中,甚至认为它具实在性,这便无法体验证空的境界,故佛便在《金刚经》中逐一教导众生解除证空的障碍,众生才能以能断金刚的空性智慧证入究竟佛果。本文先点出《金刚经》的要旨,再探讨语言的独有性质,及分析经中空义的表达手法,最后尝试窥探当中所表达空的含义和深层思想,并借此进一步探讨佛在使用这种思辩方式的背后目的。 一、应无所住 《金刚经》的当机者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对于欲求无上菩提的发大心修行者,该如何安住其心而行于大乘?又于修行时,若有烦恼障及所知障生起,应当如何除遣?《金刚经》是佛陀解答如何降伏心的问题。佛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重要是,佛接着点出了大乘行者应如何修大乘空义,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不住着于任何法,不执取其自性。故《金刚经》整个主题就是如何「无住(相)而生心」了。 二、语言的迷惑 然而,佛要用什么的表达方式为众生说大乘空义,才能令众生顺正途证入佛果?佛明白未证空义者,妄想执一切法空无所有,不知要离执而悟入缘起假有。又明白执实有者,不知一切法性空唯名,妄执一切法实有。究其原因,是众生对于语言的本质不甚了解,被它蒙骗了。众生深深地被困在语言的存在范围内,又因看不到语言虚假的本质,故难以超越它。只因语言其实早已把众生自身的思维占据了,因而于一切法有所住。 佛明白语言具有蒙骗的独特性,但又不得不以众生的概念性语言来为众生说法。故《金刚经》不得不运用变动性的语言,借助「双边否定」或「空空」格局和独特的「A,即非A(~A),是名A」的「即非论理」逻辑思辩模式,来展现「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的深义,一方面点出众生所执的语言相是虚妄,无实自性,也同时带领众生跳上更高的层次,正观中道实相,达到不住一切相来降伏心。 三、逻辑思辩方式 那么佛如何不用「空」字,但又能阐述空的智慧呢?现分析如下: (1)双边否定 凡一切槪念必处于相对范围中,众生以世俗知见,往往把概念,视为有自性法、有其决定性,来建构现象世界,并执之为实有。 若站在般若思想的角度来说,以语言、槪念上的构造论所建立的现象世界,其真实皆无自性空。故《金刚经》用了「双边否定」或「空空」的思考方式来同时否定相对的概念,如:有无、断常、一多等。《金刚经》有大量的这些「非有非无」型的双边否定,目的便是为了显示空的理境。如:「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用这种格局来否定「法相、非法相,或非法、非非法。」这些都是不见有「空」字,属空空的格局。 (2)即非的诡辞 《金刚经》具有辩证的性格,如文中以反复出现「正、反、合」来说即非诡辞,这种「说A,即非A,是名A」的语言形式,如:「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等,虽不用「空」字,却显示了无自性空的义理。 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称此种表达形式为「即非论理」,认为它不依循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基本法则,另有其一定的规律﹕要成就某一法,必须先否定它,而后成就。 《金刚经》的即非诡辞,其公式是:「A即非A,然后是A。」 以下举经中例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格局是: 「即非论理」以诡辞为用,藉由否定的展示,消解由名言所可能带来的执着,若以此突破一向惯性的语言槪念上的限制,便能超越日常执着的立场,达至更高层次的空境,故这论理是具有实践指向性的表达形式。 虽然这种即非逻辑表面看是矛盾,且违背形式逻辑规律,但不管即非的思考表面是诡辞,它内里却蕴含了一种空智。而这种空智旣可以否定自性有,也含摄着缘起的假有。 (3)语言槪念上的消解 另一方面,「即非论理」也涉及众生日常生活中常常执取的语言、概念的范畴,如下图所要思辩的A: 若依此分析,则前后三步中的A,其涵义都不同,三者各处于不同的语言或概念层次。如此,「即非」便不属于「逻辑上的矛盾」。 这表示所指任一法的主体性要在不断否定的思想历程中,使对这一法的自身远离对其自性实有的执着。这便是《金刚经》所要表达的要旨「无住」,也就是佛在《金刚经》中对发大心的菩萨行者,要教导的一大要义。 (4)二谛说 此外,印顺《金刚般若》认为「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是依二谛说,有这样形式的三句: 不论从哪一种角度来说,「双边否定」、「空空」及「即非」,就是《金刚经》的重要思辩形式,虽全书未说及「空」,但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否定众生在语言概念上的执取,只要否定和超越二边的对立相,心才能无住而住而安住修行,故佛依此等方式来说空。 四、结论 归根究底,众生要认识世界,是必须要透过概念思维的方式,但在经过久远的语言惯性使用下,众生已渐渐被困在语言的存在性和相对范围内而不能超越它。由于众生被语言迷惑,因而对一切法有住,便不能证入实相。因为要证佛果就必须亲证诸法实相,但实相不能用任何语言来指示或表达,因实相离言,且是无相之相。 故佛在《金刚经》用「双边否定」、「空空」及「即非」等方式说法,目的是要排除语言的阻隔和否定众生对自性实有、实无的执取。如此一来,比直接用「空」字明显地更高一个层次,更能让众生明白应「无住而生心」。只要心还有所住,即离无上菩提之心;相反,若心无所住,当下即无上菩提心。故《金刚经》采用这种独特方式,为令众生可跳出语言概念的束缚、戏弄,不再被它蒙蔽,便能真正把捉诸法实相。总之,《金刚经》的空义,以无自性来规定,而空义又透过三种思考形式来表示,即「双边否定」、「空空」及「即非」。然而,这三种思辩形式,若把它们综合来说,其实便是龙树的中道涵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xebzxkqy/10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刚经说什么读懂经题,你就悟透了一半
- 下一篇文章: 苏轼小楷欣赏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