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为了幼儿的健康,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两种传染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因与感冒症状相似,常被一些家长当成感冒来对待。在夏天,如果孩子持续发高烧,且不怎么爱吃东西,家长需要考虑是否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

病程表现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生活中如何预防

①不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有亲密接触,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播;

②家长尽量不要亲吻幼儿,不共用餐具,不用嘴吹凉幼儿的食物;

③注意卫生,培养幼儿勤洗手的好习惯;

④不去人多的地方,尽量少接触游乐设施,杜绝在外就餐;

⑤提醒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⑥勤通风,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⑦保证幼儿睡眠充足,增强幼儿免疫力。

关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1、手足口病一般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

2、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

3、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区别

手足口病发病早期,因为症状高度相似,很容易把它当成疱疹性咽峡炎,直到疱疹出现,这才能确诊。

两者疱疹出现的位置不同,疱疹性咽峡炎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而手足口病在口腔、手足臀等部位通常都会有疱疹。

配合要求

1.请家长们做到避免带幼儿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对幼儿的用品勤消毒等。

2.请家长对幼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引导幼儿每日来园必须在保健医生处晨检后方可进班,同时离园后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若发现医院治疗,请不要坚持来上幼儿园,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

5.若确诊为传染病,请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老师,同时需在家隔离观察(疱疹性咽峡炎一周,手足口病两周),手足口病幼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幼儿返园时请携带病历本经保健医生查看确定是否可以进班,班主任收到保健医生通知,方可让幼儿进班。

温馨提示:虽然说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大家会觉得比较惶恐,但是只要做好前期预防措施和严格的护理,同时加强锻炼,饮食健康,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这也不是很可怕的事。幼儿园会为小朋友提供干净卫生舒适的环境,同时希望家长们能够与我们共同配合,加强小朋友在家里的卫生保护。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我们共同努力!

END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豪业华庭幼儿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etpzxyxy/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