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清还是补
疱疹性咽峡炎每年都有爆发,但从没有今年如此猖獗!幼儿园的孩子几乎轮了个遍,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患儿了三次。 谁说的得一次就有免疫力,骗人的……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来历?西医的说法就是传染一种类似于手足口的病毒,只是集中发于咽峡位置。 中医概括为肺胃湿热与外界戾气(湿温)搏结于咽喉。每年的夏季特别是气温湿热之时,最易高发,脾胃功能失调的孩子最先发作,然后相互传染。 如何推拿治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我曾在一个群里看到,某位老师提出标新立异的主张,这个季节的疱疹用助阳透发的办法,效果好,学生的听的目瞪口呆! 高热、还疱疹,咽喉红肿,或伴有便干,腹胀。这不就是实证吗?实则泻之,怎么还可以助阳?治疗肯定要清热解毒。 助阳退热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但很容易误导大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任何极端的理论都不符合中医精神。 关于疱疹中医典籍没有论述,但很类似于过去痘疹治疗思路。痘即水痘,疹即麻疹,两者的治疗思路在古代争论了一千多年。 儿科鼻祖,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专列“疮疹一节”,提出“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治宜清凉解毒,宣透达邪为法。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续承了钱乙的治法,指出疮疹为火热之邪所发,治疗应寒凉攻下。 晚于钱乙一百多年的陈文中对痘疹颇有研究,他认为痘疹的治疗应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提出温补条畅的治则,这也是后世温补学派的开端。 他认为小儿元气未充,即使对于表里据实的痘疹在清凉透达的同时也应扶助脾胃之气,以温补脱毒外出。 而朱丹溪则提出:以和中、安表、解毒的痘疹治疗原则,既不同于钱乙的寒凉一说,也区别于陈文中的温补特点的,独成一派。 各派观点大相迳庭,谁也不服谁,及至明清,百家争鸣,才逐渐融合各派观点。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就此提出精辟论述: 他说:痘科首推钱仲阳(钱乙),陈文中二家,钱主寒凉,陈主温热,在二家无不偏盛,在后学实不可偏废,盖二家犹水火也,宗此而害彼,宗彼而害此……其实向需实乃万世治痘之宗旨。 此论给人以启发,即寒热不可偏废,不可偏执。 当下的疱疹治疗与痘疹何其相似,只是由于现在的接种预防,古代的水痘、麻疹已经在现在很少见了,但又出现了疱疹。按照西医观点这也可理解为病毒的变异。 痘疹、疱疹皆是体内湿热火热之毒。 对于中焦虚寒体质,由于脾土衰微,不能敛火,特别是在长夏,脾胃最为虚寒,又易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湿邪阻滞气机,郁而化热,在咽腭部位出现疱疹。 一般这种类型的疱疹白而不红,发热不高,舌苔白腻,肌肉松软,脾胃虚弱,流涎增多,大便稀薄等。 治宜健脾益气,助阳升发。借助自然的阳气,增强脾胃功能,脱毒外出。此时最忌服用苦寒药物或倾泻寒凉太过,损伤脾阳,疱疹反复不愈。 主要穴位:外劳宫、补脾、补肾阳、清天河、上三关、捏脊、局部操作 而对于素体壮实孩子,嗜食肉食肥甘之味的孩子,湿热内蕴中焦的孩子如感受湿温毒邪发为疱疹,治宜清热解毒,辛凉透达。 主要症状为:疱疹色红、高热不退、腹胀、烦躁哭闹、大便多干结,小便黄,舌苔黄厚腻。 此为肺胃湿热火毒上攻咽喉,应清热解毒,利湿泻下。特别是在发作期,如再误用助阳温补之法,恐导致火上浇油。 推拿穴位:取天河水、退六腑、逆八卦、清五经、清大小肠、点刺少商、商阳、背部刮痧 另外疱疹的治疗还应结合不同阶段进行论治,比如在溃疡期,孩子会疼痛拒食,治疗的重点在于滋阴益气,缩短其恢复期时间。 备注:由于小儿推拿流派不同,以上仅提供治疗思路,具体配穴可结合所学流派,组穴推拿。如有不同意见请留言,转发即是支持,感谢阅读! 欢迎加入论坛“儿推微课堂交流群 请加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etpzxyxy/5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闪避肠病毒这个不速之客,会导致孩子急性肢
- 下一篇文章: 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