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发烧不退还传染,不用担心,
夏季来了,又到了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 这个病很讨厌,最容易侵犯孩子,容易高烧,还容易传染,抗生素效果并不是太好。 鹿爸见过有的孩子住院一周以上还是容易反复,但是,不用怕,中医效果很好。 疱疹性咽峡炎西医认为是肠道病毒,大多是柯萨奇病毒引起,但是中医不管你什么病毒,确定是这个病可以先不用化验,让孩子受那针刺验血之苦。 中医认为就是湿热,热重于湿,火性上炎,引起口腔疱疹,只要去掉湿热,不管什么病毒,失去了生存环境,都得完蛋。 这就是用抗生素容易反复的原因,因为这个病第一致病因素是湿,用抗生素只能清热,没办法祛湿,西医没有湿这个概念啊。 夏季气温高,地气上升,空气湿润,最适合病毒细菌生存。 孩子脾胃虚弱,呼吸系统发育不全,更容易受到伤害。 这个病有几个辩证点,比较突出,容易辨别。 1/口腔疱疹,常常位于上颚后部。 所以这个季节如果孩子发烧,一定要观察口腔,现在手机都有自带手电筒功能,用棉棒压舌看看孩子嗓子是否有疱疹。 不要因为孩子抗拒就放弃,不然很有可能误诊,延误治疗。 2/舌像是个重要观察点,大多舌质红,反应了体内有热,舌苔黄,腻,而且经常是满布舌面,反应体内湿气很大。 3/发烧汗出不退。如果受寒大多无汗,用药后如果出汗体温随之下降。 但是湿热发烧汗出不退。 4/体温常常在午后升高。 5/患儿精神倦怠,胃口不好。 因为人体被湿气包裹,就会显得没精神,不想动。 清朝有部医学经典—《医效秘传》,里面有个方子,甘露消毒丹,对此症效果极好。 有些中医迷信经方,抵触温病,这时候就别管那些了,连经方大家刘渡舟都常用甘露消毒丹。 后世尤其是清朝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内涵,很多方子用对了和经方一样,效如桴鼓。 比如现在最常用的藿香正气散,当然,藿香正气散针对的是寒湿,这里不能用哦。 甘露消毒丹本来是丹,市面没有成药,自己可以根据原方比例,药店买了熬汤,效果同样好。 原方是这样的,飞滑石g,淡黄芩g,绵茵陈g,石菖蒲g,川贝母、木通g,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g。 用法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自己熬可以按这个比例,滑石15黄芩10茵陈10石菖蒲8浙贝8木通5连翘5射干5藿香薄荷白蔻(碎)各5,后面三种单包,先用凉水浸泡前面群药30分钟,大火熬开,小火再熬10分钟,下藿香薄荷白蔻,继续小火五分钟出锅过滤。 这个方子用的时候可以加一包大米一起,起到保护脾胃的作用。 中药口感不佳,虽然这方子只有黄芩有点苦,但是孩子可能还是难以接受。 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加冰糖,最好是黄冰糖。 有的中医认为本来就有湿,加了冰糖更加助湿,这时候就不用管那些,两相权情取其轻,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加了糖几乎对药效影响不大。 熬好以后放温,一次50-毫升,1.5-2小时一次,总之就是少量频服,使药效不断,一般都可在1-2天内退烧。 方中配伍严当,滑石从下焦清热渗湿,黄芩上焦清热燥湿解毒,茵陈利水清热退黄,石菖蒲豁痰开窍,浙贝射干针对咽喉问题化痰清热,连翘解毒散热,藿香薄荷祛湿散湿,白豆蔻宣畅中焦,木通清热利湿,整个方子紧紧围绕湿热用力,不愁湿不去热不降。 看看王孟英对此方评价,王士雄《温热经纬》卷5:“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有了病有好方固然好,但是如果能预防更好。 平时每天早晨观察孩子舌苔,大便,同时注意少吃水果牛奶肉类,这些容易生痰生湿。 一旦发现孩子舌苔白腻厚,选择合适中药,如温胆汤,三仁汤,藿香正气散,或泡脚或内服,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中医不但可以治已病,防病治未病更是强项。 鹿爸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etpzxyxy/3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烧不退嘴里长疱疼到无法进食,亲
- 下一篇文章: 转了医院的ldquo明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