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你我共携手
预防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 你我共携手 -- 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发生于1~7岁的幼儿,尤其是5岁以下,春季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99.99%。 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他们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接触传播的。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传染性很强,但是它并不可怕,及时应对,就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宝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一)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1.以下症状: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2.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1)潜伏期 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的特点为: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二、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应该怎么办? 1.“二摸”“二看”学起来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医院进行治疗。 2.清洁消毒要加强 (1)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 (2)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3.与其他儿童分开来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etpzxyxy/10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预防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
- 下一篇文章: 保健专栏疱疹性咽峡炎预防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