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8,10,22)型疱疹病毒、EB病毒多见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十堰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提醒你: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且与季节关系密切。从临床表现上来看,二者都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咽峡部的疱疹,它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同时发生,且手足口病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口腔疱疹,因此临床上极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两者鉴别要点

虽然两者均为自限性疾病,但两病引发重症的几率却相差很大,预后相对也有差异。手足口病除了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等临床表现外,重症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甚至可能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而导致患儿死亡。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

6.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更多精彩推荐

(可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哦!)

妈妈生病了,母乳还能喂吗?您知道小儿肺功能检查吗?

(十)医广[]第03-20-号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zz/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