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及预防
炎炎夏日,许多宝妈们带上宝宝穿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疯狂游玩。殊不知,正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的季节。下面我院儿科门诊给宝妈们讲解: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及预防1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六一前后。以粪口、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上颚粘膜出现水泡,继之溃疡流口水伴头痛、咽部疼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 2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夏秋之交都有发病,5-9月是高峰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具体症状如下: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 3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虽然同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发病和传播途径都相似,但手足口病有典型的散发在手掌、足底和肛周的粟粒样斑丘疹。 4两种病的护理要点: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1.居家隔离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高热者使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注意补水。 2.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针对口腔内水疱破溃后的小溃疡,可适当使用保护创面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3.皮肤护理,要注意保持皮疹处清洁,指甲要及时修剪,避免抓伤引起继发感染。 5预防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洗手习惯,饭前便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后都要洗手)、勤换洗衣物。不要和手足口病人亲密接触,比如拥抱,分享玩具、餐具等。不要在疾病高发季节,带孩子去人群拥挤处玩耍。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洗脸、换衣服后接触家里的宝宝。 ■(供稿:儿科门诊) 长 按 关 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zz/1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热传疱疹性咽峡炎大暴发比手足口病还厉
- 下一篇文章: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赶紧来学习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