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放下释怀和解才能走得更远
汪曾祺先生性情通达、热爱生活,文字如水,温润清新。但也有例外之时,比如《复仇》,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平静的水面下,各种力量翻涌,冷冽而流向分明。通常复仇者多是冷酷无情的,可汪曾祺先生用寓言的方式,让作品里那位身怀父仇的旅行人不但有深刻的思想还有脉脉温情,正如汪先生看待世事的理性、睿智和从容。但仔细想来,他所有的文字之下,莫不有这种暗流涌动的影子,只不过强弱不同,《复仇》尤为明显罢了。鲁迅先生也写过一个复仇的故事《铸剑》,在故事的最后让复仇者和被复仇者的头颅同煮在鼎中化为白骨,难辨彼此。他用这种可悲的结局揭示复仇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在,指引后人对复仇的行为有更加深刻的思索。汪曾祺先生十分推崇鲁迅先生,他的这篇《复仇》给出了新的理解和指向。他用这样一位既是复仇者也是旅行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放下仇怨、挣脱世俗,不要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耗费一生,呼唤人们于现实里的放下、释怀、和解,字里行间透射出他睿智通达的思想和洒脱的性格。篇幅虽短,意韵悠长。01.半生漂泊,一朝顿悟,放下才是最大的慈悲“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庄子《复仇》是汪曾祺先生早期的代表作,他曾言:“如果谁知道年左右的事情,那种政治形势的话,应该不难理解我当时‘复仇’的意思。故事里的旅行人是遗腹子,父亲被仇家所杀,临终前用血写下仇人的名字。母亲拾起父亲的剑交到了旅行人手里。从此旅行人立志“要走遍所有的路”,寻找那个并不认识的仇人。在漫漫寻仇路上,旅行人忘记了父亲和仇人的样子,也忘记了自己的样子,记不起寻找的目的,也不知仇从何起,又该以何种方式结束。“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复仇者走到最后一座山,已无路可走。无路可走时并不一定都是心如死灰或是心愿达成,还有可能是顿悟。汪曾祺先生坦言,写这篇《复仇》受一点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讲善恶有道,讲因果轮回。他在故事的最后让复仇者看到,父亲的名字一样被刺在仇人的手臂上,一时间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看似轻轻的一笔,却是重重的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是继续困在无解的轮回,还是在无路可走的绝壁间凿出一条新的路,这不仅是复仇者的顿悟,也是所有人的顿悟。是局限于自己个人的恩怨,还是为所有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作品的升华,也是现实的指引。而那绝壁上奋力凿路的火花,像生路的召唤,告诉我们,放下才是最大的慈悲。《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生命就像是一场旅行,沿途各色风景。如果执迷于眼前的景象,和困守绝壁没有区别,只有勇敢放下,才有可能看遍风景。02.宁静致远,释怀,是人生的睿智和洒脱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不似鲁迅先生的锋利和决绝,画卷一般缓缓展开,从头至尾笔锋平和。他让笔下的人物不执迷于欲求,不困守于现状,最终回归到安静平实的状态。正如他本人不大喜大悲,看淡世事,始终以一种沉静而包容的爱去表达他的思想。作者没有让旅行人完全被仇恨绑缚住,非生即死。在他经历磨难后依然拥有“充满了蜜的感觉”的能力,在跋涉过黑暗后,还能感受阳光的味道:“太阳晒着港口,把盐味敷到坞边的杨树的叶片上。海是绿的,腥的。”人看远处如烟,又自在烟里,看帆篷远去……这样一个心中想着温暖祥和的旅行人,和复仇者该有的心态形成巨大反差,让人感叹生命可贵,生之美好。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他的笔让黑暗转成莲花,让杀人的宝剑长出锈,让蜜蜂的叫声撼动整座沉重的山。而仇人的形象更是颠覆传统,他不似《铸剑》里残忍弑杀的楚王,而是一个手持锤錾的和尚,长发披纷。他也是手臂刺字的人,这个本该手持宝剑的人,却立志“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他用一双瘦到露骨的手,一下一下奋力凿那没有路的黑暗绝壁。作者让我们看到还有这样一个复仇者选择放下宝剑,做回自己,走上自己想走的路。人生还可以这样选择。那是经历过后的懂得,是放下后的释怀,是人生的睿智和洒脱。“蜂蜜、和尚,后面隐了一生两个字”。03.“虽有忮心,不怨飘瓦”,自我和解,才是人生的通达这篇寓言体小说里身负重责、漂泊半生的旅行人没有名字。那是黑暗里行走的每一个人,或是每一个经历困苦的人,也是现在的我们。“我过了各色的夜。我这一夜算在所有的夜的里面,还是把它当做各种夜之外的一个夜呢?”“一生,一生该是多久呀?我这是一生了么?”汪曾祺先生的笔触细腻而警醒,借着和尚问复仇者的话,也在问着我们,一生这么长,我们是否还沉浸在曾经的苦痛中,逃避于难解的困局,悲伤于烙印的伤痕。难过的往事就像沼泽一样,越纠缠越深陷,让人看不见周围美景,感受不到身边的温情。只有放下、释然、和解后,才能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心,明了舍得之理,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需要舍弃什么,然后该往哪里走。“你经过了哪里,将去到哪里?你,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在黄青褚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着。你是否为自己所感动?”每个人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力前行,用平和的心看待世界,用欢喜的心过好自己的生活,用平常的心看待得失,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人生的通达。故事里最后那位白发老和尚眼里的泪光,大约就是作者心愿达成的慰藉吧。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看的清自己的心,找得到自己的路。(全文完)感谢阅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zz/12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话西游2金刚葫芦娃速度超3000连心
- 下一篇文章: 地理题葫芦娃到底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