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

该病急性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以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和溃疡,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和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有一定的重合,两者在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初期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致使两种疾病在诊断上易出现混淆,而疱疹性咽峡炎未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范畴,这就给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不过,患儿家长不用担心,这两种疾病的防控措施是相同的,我们的防控工作也是一样严格认真开展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哪些宝宝易感染?怎么接种EV71灭活疫苗呢?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因此,6月龄开始接种可及时为易感儿童提供保护,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大多数已经被自然感染,不推荐接种EV71灭活疫苗。EV71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目前,EV71灭活疫苗目前属于第二类疫苗,需要家长自费、自愿选择接种。有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提供EV71灭活疫苗接种服务,具体可以咨询当地的疾控中心或预防接种门诊。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关键措施。

1.看护人要给孩子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防控措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tp/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