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全文汇总密集解析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言教的汇编。由于此经主要宣扬了『自性清净、见性成佛』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在禅宗史上被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教诸多著作中,被尊称为『经』的,仅《六祖坛经》一部。《六祖坛经》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其中“六祖大师”指的是惠能,因为他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所以被称为六祖;“坛”是指众人为了迎请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就封土为坛,供惠能说法。《六祖坛经》就是惠能的弟子法海记录惠能在大梵寺的说法编集而成。 惠能(公元68~71年),俗姓卢,今河北范阳人。他幼年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相传惠能并不识字,只是在一次砍柴的时候听到佛门弟子诵念《金刚经》,突然有所感悟,于是他前去参拜禅宗五祖弘忍,因为一句“佛性无南北”而得到弘忍的赏识。后因为“明台本无物”而击败神秀,成为禅宗第六代传人;后为避免神秀的追杀而逃亡南方,因“幡动风动”的争论而名扬天下。 在中国佛教史上,惠能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并创造了适合中国佛教的简易法门,是中国佛教的重大改革。在惠能以前,虽然已经有了禅宗组织的萌芽,但思想体系尚不完善,本质上只是印度佛学思想的翻版,只能说是禅学,是众多禅学思想中的其中一家,影响相对较小。惠能在南方传法的过程中,对达摩以来的禅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惠能也因此被称为禅宗理论的确立者和集大成者。惠能去世后,其后代弟子根据他的言行语录,将其编成《六祖坛经》,此经也成为了除释迦牟尼语录以外唯一被称作“经”的禅师著作,确立了禅宗立宗的理论基础。 目前,《六祖坛经》主要有四个版本,分别是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古本、宗宝本。 敦煌本,是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六祖坛经》手抄本,全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共计1卷,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版本。惠昕本,又称宋本,由于此本是日本学者在日本京都的兴盛寺发现,所以又名兴盛寺本。曹溪古本,又称契嵩本,全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收藏于明代《嘉兴藏》。宗宝本,又称流布本,是元代僧人宗宝汇集诸多版本而成,由于此本比敦煌本字数多出一倍,因而广受争议。在《六祖坛经》的诸多版本中,宗宝本是流传最广的版本。与其他版本相比,宗宝本增加了惠能弟子与惠能的问答部分,集中反映了惠能的禅学造诣,对认识和理解禅宗很有帮助,所以流通很广,这也是本书采用的版本。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六祖坛经》中,惠能提出“见性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思想,意思是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只要明见自己的本性,即能成佛,这与《涅槃经》中“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理论一脉相承。另外,在明心见性方面,《六祖坛经》阐发了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意思是在学佛过程中不是必须渐次修行,只要参悟到佛学的真谛,就可以突然达到觉悟的境界。这种顿悟的学说在佛教中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中国的哲学思想都有启迪。 此外,在修行实践方面,《六祖坛经》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指出如要成就佛果,就要破除虚妄和执著,无心于外物,一心修行,才能明见本性,得到解脱,由凡转圣。 在禅宗发展史上,《六祖坛经》被认定为禅宗正式形成的标志,此经不但完整地介绍了惠能的禅宗思想,还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因为《六祖坛经》,惠能也被誉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惠能去世后,其弟子继承了他的禅法,到各地去广传南宗法门。晚唐、五代时,禅宗形成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个门派,虽然它们禅风各有特色,但各禅系都是以《坛经》为归止。元代僧人德异曾说到:“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历遍炉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正因为五派都以《坛经》为指导,积极在实践中贯彻惠能的禅学理论,惠能的禅法得才以发扬光大,其创立的南宗也成为了禅门的正宗。 即使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六祖坛经》也被评为无上的宝典,这是中国僧人的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界承前启后的著作。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更将《六祖坛经》与《论语》、《孟子》并称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 此外,《坛经》中蕴含的禅法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有共通之处,迎合了中国文人的需要,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曾从禅宗中汲取营养,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谭嗣同等也曾以禅宗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本经缘起: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时:是指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年)的春天。宝林:指宝林寺,在今天的广东韶关南华山。韦刺史:指韦璩,是唐朝掌管州府的官员。升座:即登高座。儒宗学士:指儒者之师和一些学者。僧尼道俗:是指比丘、比丘尼、敬奉道教的人和未入佛门的人。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其他官僚入山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讲说佛法要义。六祖登上高座后,韦刺史和官僚三十多人,儒学大师、学者三十多人,比丘、比丘尼、道士和一些俗人一千余人,都向六祖大师作礼,希望听六祖讲解佛法要义。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善知识:一般是指德高望重、学时渊博的僧人或佛教信徒,这里是大师对众人的赞誉性称谓。自性:众生不改变的、不灭绝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是指元始以来;“清净”,指远离身、口、意三业烦恼的污染。 六祖对大众说:“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坚持用清净的菩提心,就能觉悟成佛。善知识!先且听我惠能求法、得法的因缘与经历吧!” 六祖发心:“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范阳:地名,在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新州:今广东的新兴县。南海:今属广东省佛山地区。《金刚经》:此处系指鸠摩罗什所译版本。蕲州黄梅县:今湖北省的蕲春县和黄梅县。五祖忍大师:即弘忍大师。他师从道信,为禅宗五祖。辞违:辞别,离开。 “我的父亲籍贯在范阳,后被降职流放到岭南,于是便在新州安居。我从小很不幸,父亲早逝,留下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后来迁移到南海,每天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困苦。“有一天,我在集市上卖柴,有一位顾客来买柴,让我把柴送到他的店里去。客人把柴收下我拿了钱后,正好看见一位客人正在读诵佛经。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顿时豁然开悟,于是问那位客人说:‘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客人答说:‘《金刚经》。’“我再问他:‘您从哪里来?怎样得到这部经的?’ “客人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弘忍大师在那里住持教化众生,跟随他学习的有一千余人。我去东禅寺礼拜五祖,并在那里听受此经的。大师经常劝僧俗二众,只要一心持诵《金刚经》,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心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我听客人说完,也想去参拜五祖。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承蒙一位客人给了我十两银子,让我安顿母亲的生活所需,然后就到黄梅县参拜五祖。我将母亲安顿好,辞别母亲,不到三十多天,就到了黄梅并礼拜了五祖。” (这是惠能图。惠能本籍范阳,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被誉为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六祖坛经》就是将惠能的说法和问答编集而成的佛经。) 六祖拜师: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獦獠:因南方少数民族多以携犬行猎为生,獦獠是对这些人的一种侮称。在《六祖坛经》中,獦獠泛指没有开化,或者没有知识的人。在唐代,广东一带还是比较荒凉,所以弘忍称慧能为獦獠。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来这儿想求什么东西?”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一代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别的。”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呢?”我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佛性根本没有南北的分别!獦獠身与和尚身虽然不同,但是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五祖还想和我多谈些话,但看见徒众随侍在左右,不方便多谈,只好命令我随大众去作道场事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智慧:这里指般若正智。福田:即指能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都能得福德,如同播种田地,能有收获。槽厂:马房。行者:指寺院内还没有剃发出家的人。 我说:“惠能禀告和尚,弟子的自心常生智慧,这些智慧不离自性,自性本身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叫我做什么事务呢?”五祖说:“这獦獠的根机很明利!你不要多说了,就到后院马房干活吧!”我退出后,来到后院,有一位行者叫我劈柴、舂米,就这样八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有一天,五祖到后院来,看到我就说:“我很赞同你的见解,只是恐怕有恶人对你不利,所以没有和你多说。你知道吗?”我回答说:“弟子知道师父的心意,所以一直不敢走到法堂前来,以免引人生疑。” 五祖发难: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有一天,五祖召集所有的门下弟子,“我跟你们说,世间众生的生死是头等大事,你们整天只知道寻求福报的因缘,不知道要求出离生死苦海。你们如果迷失自己本有的佛性,只是修福,又如何能解脱呢?你们各自回去观照自己的本性,然后以本性出发,每人作一首偈颂给我看,如果有谁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把衣钵和佛法传给你,让你作第六代祖师。大家赶快去!不得拖延时间,佛法一经思量就不中用!如果是觉悟自性的人,说话之时自能顿悟。这样的人,就是操刀上战场,也能明见自己的本性。” (这是弘忍图。弘忍祖籍江西浔阳,后迁居湖北黄梅,他开创了东山法门,被尊为禅宗五祖。禅宗到了弘忍时期,进入了发展阶段,相传弘忍的弟子数以万计,其中能弘法者达25人。惠能就是弘忍的弟子,并继承了弘忍的衣钵。)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处分:叮嘱,吩咐。 大众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下,彼此互相商量说:“我们大家不必去澄静思虑,费尽心力地作偈子,呈给和尚看,有什么用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一定是他当选。如果我们轻率冒昧地去作偈子,也只是枉费心力。”众人听到这些话,都没有了作偈子的念头,大家都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上座好了,何必要麻烦作偈子呢?” 神秀心想:“大众不呈作偈颂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当做首偈语上呈师父;如果不做的话,师父怎么能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更何况我上呈偈语的本意如果是为了求法的心态,那就是善业;如果只是为了获得祖师的地位,那就是邪念,这和那些想夺取圣人位置的凡夫心态,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如果我不作偈颂的话,也就不能得到师父的真传佛法。实在让人太头疼了!”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上座:佛教僧团中后出家者对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的称呼。根据《摩诃僧祗律》:“先出家(受具)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指出上座在僧团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上座是住持以下,地位最高的僧人。供奉:官名,指拥有文学、美术等才华,被皇室或朝廷所选拨的在内廷供职的官员。《楞伽经变相》:描绘佛陀宣讲《楞伽经》时的人、事、物的彩绘图。 在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准备延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绘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以便后世有所流传,有所供养。神秀做好了偈颂以后,曾经数度想呈交给五祖,但走到法堂前,总是心中恍惚,汗流全身,想要呈上去,却又犹豫不决。就这样前后过了四天,十三次都没有勇气呈交。神秀于是想到:“不如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走廊墙上,这样师父出来后就可以看见,如果师父看了以后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就只能怪自己白白在山中数年,妄受众人恭敬,还修什么道呢?” 神秀作偈: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宿业障重:宿业在佛教中指以往过世所做的善恶业因,障是烦恼的异名。这里译作过去世所作的恶业烦恼深重。 于是,这天的半夜三更时,神秀趁别人不知,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将想好的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露他心中对佛法的见解。偈颂是这样写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好偈颂以后,便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见这首偈语,如果很高兴,就是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写得不好,一定是我还执迷不悟,往昔业障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五祖的心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时分。 (这是达摩图。达摩全名为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他于南朝梁武帝时来到中国,曾面见梁武帝,之后北上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游化终身。因为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所以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六祖坛经》中提到的《五祖血脉图》就是描绘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到五祖弘忍的师承脉络的彩绘图。)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其实,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还未入门,不曾得见自性。天亮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在南边走廊墙上绘画图像。忽然看到神秀那首偈颂,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经上说:‘世间的一切有相状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您不必再绘图了,还是留下这首偈颂,让大众诵念受持吧。如果能够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以不再堕入三恶道,更能获得大利益。”五祖于是吩咐弟子们对偈语焚香恭敬礼拜,并让他们持诵此偈,以此来明见自性。弟子们读诵此偈后,纷纷称赞不已。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万境自如如:万法通融,万境如一。 剩余70%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tp/12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哥斯拉大战金刚,一个谋划已久的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