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的圭臬只是世人心中的圭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金刚经》中以这句来破除了一切颠倒梦想,但是可惜世人又堕入“虚妄”,不知道“虚妄”亦是非相,破相不是证相空,而是做菩萨行。在《金刚经》中,我们得以窥见佛教关于无我、空性和中道的核心思想。无我,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我们通常所说的“我”,其实只是由无数因缘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这种思想让我们明白,我们不应该过分执着于自我,而应该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之前的文章讲过“般若”的金刚特性能破诸相。现在流通的《金刚经》按照昭明太子的分法分为三十二品,也就是三十二篇,这只是他解读的一种方式和心得,亦有人议论说这是“非法”之事,如何如何。其实这都是读书之人自我愚钝的借口而已。下面我们简述一下这三十二品的主要内容:第一品“法会因由分”,主要讲述了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

这一品通过描述世尊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佛陀的平常心和慈悲精神,同时也为后续的佛法讲解提供了背景和场景。通过这一品,读者可以了解到《金刚经》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讲述的,以及听法者都是哪些人。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主要讲述了须菩提(善现)向释迦牟尼(佛陀)请教如何使心念停留在清净、至善的境界,以及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和妄念。佛陀对须菩提的提问表示赞赏,并承诺为他详细解答。

佛陀指出,发了菩提心、追求成佛的人,应该像佛陀一样,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讨论了得道需自度,即涅槃无法,以及善护念在修行中的作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陷入对“法”的执着之中,似乎某种特定的法门便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然而,在妙行无住分中,佛陀却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者应当超越这种执着,因为一切法皆空,无有自性。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超越对法的执着,更要学会如理实见,即正确地理解并实践佛法。佛法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修行的实际指南。

如理实见,意味着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去洞察世间的一切。我们要明白,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事物抱有过于强烈的执着,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关于正信的讨论。正信,即深信佛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修行者达到解脱的基石。然而,在这个充满诱惑和纷扰的世界中,能够真正坚持正信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这正信希有。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够坚持正信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人被世俗的诱惑所迷惑,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修行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正信,时刻保持警醒,不让它受到任何污染和侵蚀。

通过坚持正信,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同时,我们也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走上修行的道路,共同追求真理和智慧。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无得”,指的是佛法的深奥之处,无法用言语和文字完全表达,更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它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只能用心去感受、去体验。

“无说”,则是指佛法的传播并非靠言语的灌输,而是靠修行者的实践和体悟来传递。真正的佛法,是通过修行者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来展现的。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依法出生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和自在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和实践佛法,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内心的解脱和超越。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佛法的指引下,共同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讲述了不要执著于各种名相,包括佛教的名相,因为所有相都是虚妄的。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通过解构佛本身的庄严,阐明佛法的真谛是“庄严净土”,强调净土并非只在某个特定地方,而是可以在身边和当下。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通过宏大的比喻,说明了《金刚经》作为佛法宝典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对《金刚经》真正受持和接受的功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阐述了《金刚经》在大乘佛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传播、供养《金刚经》的意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强调了不要执著名相本身,而要把握真谛,这才是“如法受持”。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主要讨论了不执著于表相和名称才能解悟佛法真谛,并重点提到了布施和忍辱的重要性。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讲述了听闻、书写、受持、读诵并为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指出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福德超越了以身布施的功德。

强调《金刚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是如来为发大乘者所说。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讲述了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即使被人轻贱,其先前的罪业也会因此消灭,终将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进一步阐释了诸法空性的道理,指出一切法皆无自性,一切法即是佛法。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讨论了如何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法,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通过讲述须菩提的疑问和佛陀的回答,强调了不住相的重要性。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讨论了佛法的言说与非言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佛法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进一步强调了诸法空性的道理,指出一切法本来无所得,也无从失去。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讨论了净心行善的重要性,指出应当不执着于任何法,以清净心行善。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通过对比须菩提的疑惑和佛陀的回答,强调了听闻、受持、读诵《金刚经》所能获得的福德和智慧无比。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讨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超越性,指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第二十六品法界通化分(注意与第十九品同名但内容不同):进一步强调了法界的普遍性和超越性,指出一切法都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第二十七品,名为“无断无灭分”,通过须菩提与佛的对话,阐述了佛对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应如何理解法的教诲,强调了避免邪见和正确理解佛法的重要性。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本品主要讨论了菩萨对世间福德的不贪不受态度。菩萨通晓一切法无我,成就无生法忍,进入大乘境界,不以求福德之心、不为自获果报,而以菩萨心肠济度众生。

正文引用须菩提和佛陀的对话,强调了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因此说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本品通过如来的来、去、坐、卧四种日常行为,阐述了不应对任何东西执著的教义。

指出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此名叫做如来。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本品讨论了微尘与世界的关系,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虽多,但非实有,而是名相。

如来说的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强调了一合相(众尘和合为一的世界)的虚幻性。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本品从总结性的高度再次强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因为归根结底都是虚无。

讨论了佛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幻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愿的人应超越这些见解。

最低1.29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zxyxytp/1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