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和心经,一个是博士课程,一个是
金刚经和心经都是佛学经典中的经典,都属于般若(智慧)范畴,不属于渐进法门,属于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指南针。金刚经更被誉为佛学中的“博士课程”。心经则是精练后再精练,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它们的重要性在佛学中非同寻常,但也有一些差别。 一、篇幅不同:金刚经字,心经字 金刚经通篇分为了32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相对更好理解。心经则没有章节,就是一段话,但更加简洁,精练。相反的是:更难理解。 心经二、译者不同 由于两部经都是佛陀讲解,佛弟子记录,但使用的都是梵文,进入中国后需要翻译《心经》是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金刚经》则由秦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 金刚经三、场景不同 虽然都是佛陀讲述,弟子记录。但《心经》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抽取其精髓,单独拿出来。经中讲述观世音菩萨悟道后,站在道体的层面,反观般若智慧。《金刚经》中,佛陀是其中一个主角,另外一个是弟子须菩提,整部经是围绕着须菩提提出的一个问题而展开,并层层深入,揭开智慧的面纱,指引众生破迷开悟。 三、内容不同 心经短短字,却以最直接、最究竟的方式表达出了般若智慧。采用剥洋葱的方式,一层一层拨开,最终指向:无上正等正觉。虽然“真法”不可说,因为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能用语言描述出“道”的特质,那已经不是“道了”。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佛陀还是在心经中尽量用简截了当的词句来“指向”智慧、自性。就好像“以手指月”的手,我们顺着他的手,看能不能尝到一点“彼岸”的味道。 《金刚经》开篇,须菩提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就是说:心里每天不安定,杂念很多,情绪也不好。怎么样来调整这个心态,让他变得平和呢?我想须菩提可能已经预见到现在的我们,生活节奏越快、物质生活越高、获取知识越便利。我们心越不安定。所以,在这里我们也要感谢须菩提尊者,替年后的我们,向佛陀提出了这个问题。由于篇幅关系,直接写关键的结论:通过须菩提与佛陀的一问一答,层层深入,有这样几句都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和未来好理解,过去已去,未来未到都不实在。现在心呢?现在心:指的是此时此刻你是否在跟着念头、情绪打转,是不是已经沉浸在念头、情绪中了。如果不是,那恭喜,你已经活在当下了,并不是这里的现在心。 “凡一切相,皆是虚妄”: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觉器官通过捕捉外部环境,在大脑中“成相”。本质是一堆电子信号,把一堆电子信号认作真实,是否多少有点虚妄? 还有很多包括一些“三句义”、“四句偈”,都是佛陀在引导须菩提何为“真实”!如果说金刚经还可以通过大脑的思维、理解分析出一些道理。那么,心经则好像站在另外的意识轨道,读心经如果是从大脑的区分、推理、总结出个自性、智慧。那就有点走偏了。心经是要通过自己反复的修、反复的参、反复的觉的一个过程。是完全要把脑放到心的,是靠心领悟出来。其实金刚经在开篇,佛陀已经用八个字回答了须菩提的问题:“如是应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佛陀担心我们不懂,才有了金刚经全部内容。就是说“心要安放在当下、这个瞬间,就这样,也只是这样,根本不用你去降伏,它自己就安定了”。正是这句话与心经完美契合,都是站在另一个不同的意识层面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根本就是不分高下的,因为他们所指向的都是最朴实、最简单、最原初的自性,自性本平等何来高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ozhenxing.com/bbbzxyxy/11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刚狼与死侍恩怨源头竟是寡姐狼叔确认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